潼關的守軍將士共兩萬兩千餘,其中騎兵三千,是守軍中的精銳力量。
平日裏潼關守軍最多不過萬,隻是在突厥騎兵大舉犯境之後,朝廷在潼關加派了駐軍,定國侯劉兆也曾率軍在此駐紮布防,現在潼關內的很多防禦設施還是那時加築的。
此時淮王的一支先鋒軍,在沒有糧草給養之下,長驅直入已經距離潼關不到三百裏。這應該是淮王配合敏郡主勸降南元將軍牧與的一次行動,一旦牧與投誠,那淮王將駐軍潼關,直逼大順朝都城長安城。
對於這支先鋒軍的情況劉愈了解的不多,但他能猜到應該都是騎兵,且是淮軍的精銳,數量應在兩千騎以上。至於為何這支先鋒軍能突破朝廷在中原一代的郡城而長驅直入,劉愈也估計是跟地方守軍的不作為有關。
淮軍氣勢洶洶,即便是朝廷軍也要避其鋒芒,而地方軍隊在得不到朝廷指令的情況下,所能做的隻有防守,再防守。
“從潼關向東南,至前線,尚有十六座郡城在朝廷控製之內,將這十六座郡城各自連成線,這就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劉愈指著軍圖。
劉愈身旁,人不多,除了徐軒築和蘇彥,隻剩下個瞿竹。
現在劉愈身邊的骨幹,要麼留在長安城打理後方事務,要麼正在關中南部平定叛亂,他手上可用的人實在太少。這次的軍事會議,形式簡單,但很重要。
“師傅,能說的明白點嗎?”蘇彥有些著急,因為他看軍圖上淮軍的主力距離潼關很近,這還不算那支神秘的先鋒軍。
“你哪不懂?”劉愈看著蘇彥問。
“第一道防線是這十六座城,那第二道防線呢?”
“潼關。”劉愈指著他們所在的地方。
“還……還有第三道防線嗎?”蘇彥再問。
劉愈想了想道:“第三道,恐怕就是長安城的城牆了。”
蘇彥犯了難,他先看了下“第一道防線”,十六座城在一片廣闊的區域內顯得很零散,根本不成線,而要將他們串聯起來恐怕也很困難,即便他對軍事不太懂,也大致能看明白,若是淮軍強攻一處,必然是幾天克一座城,很快就會蠶食掉這第一道防線。
而第三道防線長安城那是他的老巢,如果長安城被圍攻,他也覺得活不下去了。他看了半晌,最終也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目前所處的潼關。
天險,易守難攻,而且是入關中必過的要隘。似乎守住潼關有把握。
但蘇彥再比劃一下關中和天下地界的大小,登時又沒了底氣。若是淮軍真打到潼關之下,那天下有八成的領土都被淮軍所占領,那他這個君王也隻能算是空頭的。
“師傅,淮軍……有多少兵馬?”蘇彥鼓足了勇氣再問。
以前對於淮軍數目的估計,大致有官方五萬的說法和民間二十萬的說法,消息不是太準確。蘇彥對於自己有多少兵是最清楚的,滿打滿算,也就潼關這點人能派上用場,也就是兩萬多兵馬。
劉愈道:“大致在十五萬到十七萬之間。”
蘇彥把左右手提了起來,掐著指頭算了半晌也沒算出雙方兵力的差距,或者說他根本不明白這到底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