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民間的訴求(1 / 2)

在華夏古國的曆朝曆代,人們近乎於無信仰,就算是信佛或者是信道,那也算不上是虔誠的信徒,各代的朝廷也是盡量打壓民眾的信仰,以愚弄百姓獲得百姓的絕對支持。

朝廷為百姓所宣傳的永遠是“忠君愛國”,以此來作為最高信仰,任何有悖於此的都會遭受到社會的抨擊,會遭受到輿論的譴責,甚至鼓勵人們為了“忠君愛國”去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此作為最高榮譽,這本身就是違背人的本性的一種方式。

人們應該所信仰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這神明所帶給他的人性以及生活的改變,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信仰來獲得內心的清靜和自然,內心的開脫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什麼所謂的最高榮譽。

即便在順朝,傳教士的下場一般是有政治目的的,而一些隻是為了追求救贖的沒有其他心思的傳教士,還從未出現在華夏的領土之上。誰會料到,新的宗教會在多事之秋的長安城,驟然間出現,隨著災民的積累而一發不可收拾。

開始時京兆府的官員並沒察覺到這“天國”到底有什麼含義,但在一層一層上報之後,在宮廷之內,一些禮部大臣商議過之後,認為此事的嚴重性超出了想象,馬上找人去調查,這才知道近來在長安城內外已經有不少人在宣傳這種教義,到底是什麼宗教暫時還調查不清楚,但人們對其的信仰程度相當之高還是令人驚歎。人們在這教義的指引下互幫互助,災民中形成了一股有序的力量在無聲地抵抗朝廷,而朝廷之前的征兵遇阻,也跟這宗教在民間的發展有關。

這宗教還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天下一家,無戰與和平。要和平就沒有戰爭,就不應該去參軍,於是即便連活不下去的災民,也沒有去人去響應朝廷的號召為國去效命。

禮部在調查清楚後緊忙將事情奏報了皇帝。蘇彥對這些根本就不關心,百姓因為信了什麼神他自己覺得沒關係。

“他們想信什麼就信什麼好了。”蘇彥聽完後一臉無所謂道,“師傅曾經說過,不能去左右別人的思想,就好像你自己也不希望別人擺布一樣。”

大臣們聽的一頭霧水,這皇帝居然鼓勵民眾去信仰君主至上以外的宗教?蘇碧感覺到事態的嚴重,她倒不是擔心宗教的發展,而是她覺得低估了劉愈對蘇彥的洗腦影響,劉愈已經用他的一套開明的待人處事的風格感染了蘇彥,讓蘇彥在潛移默化中也接受了劉愈那一套。

劉愈的那一套文明程度很高,但在封建國家中顯然是接受不得的,尤其還是在皇帝那顆腦袋裏,這種思想更要不得。

“皇上,此事必須要徹查,不能讓長安城中一些不法之徒借什麼教義蠱惑民心,對一些人必須嚴加懲治!”

蘇彥皺眉看了緊張的蘇碧一眼,有些不耐煩擺擺手,意思是讓蘇碧自己做主了。

蘇碧在領命的同時,卻不知道她已經令蘇彥很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