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最後一戰的號角(上)(1 / 2)

到臘月裏,城中居民在渡過鬧心的一年之後,也在準備新年的到來。此時朝野上下也基本平靜下來,一股要改元的呼聲,依舊像冬天裏的西風一樣愈刮愈烈。

啟昌的年號眼看走到了頭,連劉愈也覺得是該改改,禮部的人也開會議了兩次,暫時沒出什麼結果。這時候突厥使節的隊伍眼看就到了長安城,到了朝廷要大張旗鼓出去迎接的時候,劉愈隻好暫時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劉愈沒有留蘇彥在長安城裏過年的打算,蘇彥在長安城也似乎很巴望早些到地方上就藩,寫了“罪臣表”,讓劉愈覺得蘇彥是迫不及待要到地方去,最後劉愈一合計,在臘月初十派人送蘇彥離開,而護送的使節,便是這次剛去迎接了突厥使節的臨清侯柴錦。

劉愈覺得蘇彥還是有事隱瞞,不然這個不懂事的人,也不會寫什麼《罪臣表》,劉愈看過之後,簡直覺得蘇彥是什麼大文豪,在向朝廷表示他沒有要反抗朝廷的決心。話說的越漂亮越讓劉愈感覺到不妥。

不妥歸不妥,劉愈也下不去狠手對蘇彥痛加殺手。蘇彥好像也意識到留在長安城,隻會讓劉愈隨時改變主意,所以他才會如此迫不及待要離開長安,哪怕這裏留下他一些美好的回憶,哪怕就藩的道路上有太多未知的危險。

臘月初七,朝廷在長安城東門外大張旗鼓迎接突厥使節的到來。對於長安城居民來說,這是特別的一天,在經曆了多舛的一年之後,在經曆了喪家之痛之後,朝廷卻迎來了一次長臉的時候,曾經對大順朝動武的突厥人,像子民一樣進長安城來朝拜,同時帶來了大批的牛羊作為貢品,這是可以餓著肚皮頂著寒風出來“長臉”的好時候。

榮譽共享,即便大順朝老百姓還有很多尚在災後苦難之後,他們還是頂著凜冽寒風,跟朝廷文武百官一起,出來親曆這“榮耀一刻”。最後劉愈都覺得不太好意思,怎麼也要對普通老百姓意思意思,於是下令在迎接使節之後,在長安城中新增一些賑災的粥鋪,當是慰勞普通百姓。

對於長安城居民來說,寒冬之中能有一口粥喝,已經是上天的恩賜。至於更高的東西,他們不敢奢求。人就是這樣,隻是為基本生計而奔波,至於哪些“非分之想”,他們不會去苛求。

長安城東門外,聚集了數萬長安城居民,文武百官在外等候,而新天子則坐在鑾駕之後等待著。直到當天下午,突厥使節隊伍一行才姍姍來遲,而劉愈在外等了小半天,心中有些不耐煩。這顯然是一次不合格的迎接活動,柴錦說突厥使節上午會到,結果到下午過半,突厥使節才到長安城,隻讓劉愈等了一肚子的晦氣。

迎接活動倒是很順利,突厥使節很“識相”,當著順朝文武百官和大順朝數萬百姓的麵,他們向順朝皇帝進獻了國書,甚至行下跪叩拜的禮節。最後新皇當眾宣讀了對臣服突厥的一些“敕令”,最後封達爾多可汗為上可汗,意思是,即便你是“天可汗”,那也是在順朝皇帝下麵。

在迎接儀式中,劉愈又見到老朋友,曾經跟他在西域朝夕相伴的小乞丐緹木爾。經過一年時間,緹木爾成長了不少,身為突厥的太子,未來突厥天可汗的繼承人,同時也是突厥自從成立部族以來最有可能成為女天可汗的太子,緹木爾似乎是已經作好了繼承她父親汗位的準備。這次緹木爾帶著使節隊伍前來,儼然已經有了當天可汗的風範,整個突厥使節隊伍在她的帶領下顯得井井有條,劉愈也知道,現在多災多難的突厥人,不得不齊心來麵對內憂外困。越是在事關種族未來興亡的大問題上,這些突厥人也越是齊心。

突厥經過對順朝的一場慘敗之後,已經不足以懾服整個草原,不論是一些舊有的突厥大部族,還是突厥的新興貴族,都知道,如果不齊心,就將會被別的部族所取代,而草原上也會易主。

迎接儀式到下午結束,劉愈讓人送突厥使節暫時到國驛館去休息,至於哪些進貢的牛羊,劉愈則沒讓其進入長安城。主要長安城並非是草原放牧的地方,光是這麼多牲畜的飼料問題就是大問題,劉愈讓戶部的人暫時在城外找了幾個大點的地方來作為臨時的“牧場”,安置了這些牲畜。對於這些貢品,劉愈覺得很麻煩,最後想了想,還不如殺了給長安城的百姓吃肉,當是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