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愈握著拳頭,讓人能察覺他內心的憤怒,就當所有人以為劉愈會當場發作將藍和父子三人就地問斬,藍家也將被抄沒之時。劉愈突然話鋒一變道:“不過今日你舉報叛逆有功,總算是迷途知返。將他們押回府,看嚴實了,待事情查明再行議處!”
犯事的主要官員中,文以藍和居首,武以葉維居首,現在葉維身死,藍和也被囚禁,剩下就是那參與了政變的百多名官員的處置。所有人都屏氣凝神,等著劉愈作出最後宣判之時,劉愈卻沒有馬上作出決定,隻是下令道:“今日官員,凡與謀者,又或與事者,一律就地卸職,爵祿在身者一律削籍為民。諸位也不用擔心,府上早就給你們準備好了,回去慢慢等判決吧。”
劉愈的前半段下麵的人也理解了,隻是後半段,劉愈為他們在府上準備了什麼東西,令他們膽寒中帶著幾分疑竇。等他們被新軍士兵押送著回府,才知道自己的府上已經被團團圍困。因為劉愈事前就已經得知了政變的一切細節,連與謀和與事的官員也調查的清楚,因而大軍入城之後也能準確將各犯事官員的府邸所包圍。這當中不但包括在圓丘壇出現過的文臣和武將,還有許多沒露麵的,以禦林軍中軍將為多。
一時間,長安城中兵戈林立,城中雖然沒有名義上戒嚴,但大街小巷除了士兵就是城防司他們的,沒有百姓敢在這樣的形勢下出門。
鑾駕在士兵的嚴密保護下回到皇宮,劉愈馬上召集了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司的人進宮議事,其餘未犯事的官員也不得回家,一律都要在皇宮內等候。
一次熱鬧而隆重的登基大典已經無法再繼續,至於何時再補辦,劉愈沒有言明下麵的人也不敢問。此時在皇宮中等候的不但有文武百官,還有外國使節,他們以為大順朝應該算是太平盛世,沒想到來到長安城不到倆月,先是皇帝被推翻,如今登基大典都無法正常舉行。他們這才明白,亂事不但是他們番邦小國的特有,就連天國上朝也無法幸免。
皇宮雅前殿那邊要來個三司定巘,而在峰翠宮這麵,百官還在跟韓升說項。
這次犯事的官員非常之多,所牽涉的人脈廣泛,中上層官員中一次被查近半數,連朝廷明日是否能正常運轉都不好說。這還僅僅是犯事的官員,如果在追查下去,朝中與此事有牽連的官員更是不計其數,而以今天劉愈的毒辣表現來看,劉愈是想借著此事在長安城中進行大清洗,這些沒犯事的官員也要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向唯一能跟劉愈說的上話的韓升求情。
韓升此時何嚐不是很局促。
今天的事,韓升事前一點風聲都沒聽到,主要因為劉愈對他隱瞞,而其他人想到他跟劉愈的關係也不會跟他有交流,這就讓他今天像個局外人一樣看了一場軍事政變。現在回到宮中,以他右相的身份以及跟劉愈的關係,劉愈絕對應該召他過去商議,但此時他卻跟其他官員一樣隻能在峰翠宮裏等候消息,這讓他也不得不去想,是不是劉愈因為此事已經在懷疑他知情不報,已經準備好將他疏遠。
韓升也明白,此時的劉愈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在棋樓裏無所事事一呆一整天的劉家十二公子,獨攬大權的劉愈做事果決沒有章法,就連今天提前察覺事情有變,他還是能按部就班地在圓丘壇演一出戲,逼得謀反的人自己現身,這是何等的冒險精神。換做是其他人,絕對不會讓這等事情發生,防患於未然才是根本。
韓升看不透劉愈的想法,更不知劉愈下一步準備如何去做。
此時雅前殿內的氣氛非常壓抑,因為在三司當中也有人參與了今天的政變,因而三司的掌舵人,刑部尚書王簡,都察院都禦史白榆以及大理寺卿吳臨也不敢隨便發表意見。劉愈正在氣頭上,如果一句話不當就可能會引火燒身。
王簡和吳臨還好說一些,他們在自己的職位上當職日久,懂得如何抽身事外,近兩年長安城的局勢變化也沒連累到他們。但白榆卻不同,因為這兩年在都察院都禦史這個職位上幾次發生更迭,而白榆也是經曆了幾次起伏,直到年底,他才重新從賦閑複職都禦史,他更懂得珍惜機會。這次的政變雖然他沒參與,卻也是“知情不報”,他很怕劉愈會一查到底在長安城興起滔天巨浪,到時他白家也要從長安城世家中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