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 師門隱秘(1 / 3)

順朝啟昌二年臘月十三夜,一夜的腥風血雨。從皇宮內,再到長安城內外,都充斥著血腥的氣息。先有上千叛軍死於宮廷之內,再有長安城內一場奪軍權之戰。

以南長安大營正統領何茂以及東水營正統領董書所率領的叛軍,在進入到長安城外城後,無法攻克內城城門,一時間陷入僵局。劉愈派新軍從內城南門殺出,殺了南長安大營兵馬一個措手不及。隨之叛軍內部出線嘩變,一些親向於劉愈的將領,於陣前斬殺董書,擒獲何茂,叛軍不戰而瓦解。

劉愈當即下令,將何茂董書及參與策劃叛亂的部屬,一律軍前斬首,以正軍威。對於其餘參與叛亂的兵將,一律既往不咎,兩大營兵馬必須在天明之前撤出長安城,回營安置。

臘月十四天明,長安城內一夜的兵荒馬亂終於徹底平靜下來。但因為昨夜城南發生的一場血戰,以至於城內有不少地方血跡斑斑,很多屍體,到天明才來得及搬走,城中沒有戒嚴,但普通百姓還是不敢踏出家門,怕惹禍上身。

劉愈站在皇宮正南門的闕台上一夜,到天明時,心情仍舊沒平複下來。這一夜,令他心境改變了許多,尤其是在蘇彥身死的那一刻。

城中各方的消息,彙總到劉愈這裏,也讓劉愈了解到此時長安城內的環境。隨著兩大營兵馬撤出長安城,意味著這次的叛亂徹底瓦解,城中昨夜少部分趁亂出來殺人放火的三清教亂黨,也多數被捉拿,就地斬殺。此時長安城內,一切不安定因素看似都已經消除,卻令劉愈開懷不起來,一來是因為昨夜的戰事實在慘烈,不但叛軍方麵死傷嚴重,連劉愈的嫡係新軍也折損不在少數;還因為蘇彥的死,更因為罪魁禍首的蘇哲,仍舊生死不明。

劉愈站在闕台上想了一夜,到底還是沒明白過來,為何在當日餞別宴上已經“幡然悔悟”的蘇彥,會從沉默的羔羊轉而爆發。難道是因而蘇哲某些蠱惑人心的手段?劉愈回憶昨夜蘇彥臨死前那一番抱怨,那時,蘇彥是堅信蘇哲已經死了,而且是“舍生取義”,為了成全他當皇帝。道理上說得通,蘇哲為了確保蘇家的基業,放棄生命,給蘇彥創造機會登基為帝。可在劉愈看來,還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蘇哲沒必要把自己葬送在火海之中,再者,昨夜吳公公出來傳旨,卻又被殺死,那到底是怎麼回事?

劉愈歎口氣,可惜那份聖旨已經在昨夜混亂之後無尋,應該是已經被燒毀。在那時劉愈就想過,當時雅前殿內的政令不是統一的,有人讓吳公公出來傳旨,卻有人下令把吳公公給斬殺,令聖旨不得宣揚。

想不明白,劉愈也就不再去糾結。經過一夜的忙碌,他也感覺到幾分勞累,尤其是在事情圓滿解決之後。但這圓滿中,還是有很多令他感覺不快的地方。

劉愈走下闕台,徑直往雅前殿的方向行去。昨夜雖然蘇彥已經身死,但另外兩個參與到叛亂的重要人物,蘇碧和柴錦現下正被囚禁著,等著劉愈去審問。劉愈想從他們夫婦二人身上,套到一些有用的情報。

一些昨夜獲救的官員仍舊零散坐在雅前殿前,見到劉愈到來,這些官員紛紛起身,臉上卻也帶著一些後怕的神色。劉愈從中仍舊沒見到李延年的身影,劉愈從昨夜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他這個老丈人,到底去了何處。

韓升在眾人中,是地位最高的一個,此時卻也是最沉默的一個。蘇彥死了,韓升心中也有心結,他畢竟是蘇家的“忠臣”,知道禪位的天子身死,對於韓升來說,心中的一道坎過不去,他索性就不搭理劉愈。

“信竹君和臨清侯,現在何處?”劉愈問一臉慎重之色迎過來的廖明升。

廖明升趕緊行禮道:“回王爺,臣已經妥善安排,將他們暫時拘押在一個穩妥的地方。”

廖明升所說的“穩妥的地方”,不過就是曾經禦林軍在東燁門前的衙所,以前劉愈任禦林軍總統領時候辦公的地方。劉愈到來,卻見幾名女軍侍衛在外守衛,劉愈這才想起,身為都察院都禦使的廖明升,是調動不了任何軍隊的,隻有這些女軍侍衛或許會被他“詐唬”,過來幫他完成駐守的任務。

蘇碧和柴錦,現在屬於“偷生”。昨夜的斬殺令中,其實他們也該被斬首,但劉愈為了獲取情報,才勉強留他們活到天明。

劉愈到禦林軍衙所前,柴錦最先撲出來,想抱著劉愈的腿,卻被劉愈身後的侍衛阻攔。柴錦此時情緒也有些激動,看著劉愈嗚哩哇呀不知在說些什麼。柴錦昨夜看到那般慘烈的戰事,心中早就怕死的要命,現在劉愈來,就好像要來送法場,他再笨,也知道求饒。

劉愈擺擺手,讓侍衛將柴錦拖到一邊,劉愈徑直進了禦林軍衙所之內,又擺擺手,令侍衛站在門前不準入內。

此時蘇碧仍舊一身血汙,坐在一張椅子上,神態倒也釋然。她經曆了大起大落,心中早已接受了眼前的事實,她也很清楚,以劉愈的手段,能成事的幾率實在太小,她也早有了赴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