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先發製人(1 / 3)

第四百二十章 馬屁

王靜輝對貨幣政策的籌劃還在進行當中,不過大宋統治高層就已經開始在大宋境內啟動替換鐵錢和錫錢的行動了。以前大宋缺少銅所以每年鑄幣都是精打細算,唯恐超過了朝廷開采銅礦的限度,造成下一年無銅可以鑄幣的尷尬景象。

這不像王靜輝所生活的後世,一個國家發行貨幣要控製數量,否則會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災難,但是在宋朝卻沒有這個概念——大宋的貨幣就相當於後世的美元,甚至比後世的美元還要強硬的許多,大宋銅錢是天下所有商人的最愛,至少在東亞地區大宋銅錢還是“橫行無敵”的。由於各國商人對大宋銅錢的認可,以至於像遼國、高麗和南洋地區的國家商人他們都喜歡用大宋銅錢來結算,甚至這些國家隻是象征性的鑄造少量的本國貨幣,國內流通貨幣也是以大宋銅錢為主。

在海外貿易當中,其他國家的商人甚至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用手中的貨物來換取大宋船隊手中最後一枚銅錢,而且大宋銅錢本身也是一件重要的出口“貨物”。這樣一來便造成的大宋本國國內銅錢流通數量不足的後果,連大宋自己在境內都要使用鐵錢和錫錢來替代一部分銅錢進行交易。

周邊國家對大宋銅錢的需求造成了大宋年年加大鑄幣數量,卻年年缺少銅錢的尷尬怪圈,而大宋自己本身銅礦儲量和產量的不足使得大宋朝廷在自己的貨幣麵前居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王靜輝甚至有時候在想,如果他以前是學習金融的話,那樣隻要知道麻逸島上的銅礦分布圖,利用大宋官方的力量,但是靠開展貨幣戰就可以把遼國或是西夏的經濟血液抽幹,讓大宋的敵國麵臨國內經濟崩潰的局麵。可惜他不是學習金融的,好在後世的時候他生活的時代正好趕上人民幣升值,媒體上鋪天蓋地的都是這類話題,陳述各種利弊的文章也是充斥著各種報紙的頭版頭條。在這樣的熏陶下,他心中對貨幣金融還是隱約有一定的認識,至於拿到這個時代到底能不能管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他對自己所提出的貨幣改革政策是慎之又慎,甚至還拿自己的銀行在這方麵做了一定的實驗,以驗證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

為了保證各州、路的銅錢兌換能夠順利進行,大宋統治高層最終還是沒有收回鑄幣權,不過交鈔的發行權則完全收歸大宋汴都,各路就不再擁有交鈔的發行權了。銅錢的兌換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盡管大宋朝廷的手中的銅還是比較緊張,但是從麻逸島運回的大量成品銅錠有效的緩解了這其中的矛盾。

當然為了配合朝廷的銅錢兌換順利進行,王靜輝旗下的兩家銀行開始以自己的金銀儲備的二倍,加大了金票和銀票的投放力度。這也是王靜輝在金融上的一次“冒險”,盡管他對金融方麵知道的並不多,還僅限於在後世看到的報紙等媒體的報道,不過他卻知道“金本位”、“銀本位”的國家可以超出自己的金銀儲備數倍來發行貨幣。

兩大銀行所發行的金票和銀票其實百姓之中是用不到多少的,因為這些票據麵值數額巨大,就是最小的銀票麵值也在五十兩,純粹就是為了滿足商人之間的大宗貿易結算而推出的。王靜輝旗下的商務印書館有著大宋最為精良的印刷技術,而且這些技術都被商務印書館牢牢的把持著——最新、最好的印刷技術都是為了發行金票和銀票所做的準備,就是大宋朝廷所印製的交鈔其中一部分技術也是商務印書館所提供的,但是為了金票和銀票印刷秘密,其中的一些防偽措施就是連大宋朝廷也未能夠掌握。並且兩大銀行所發行的金票銀票都有著嚴格的結算周期,這個周期通常是為半年,通過預約自然可以延長使用時間,但是當年發行的票據使用時間絕對不可以超過兩年。

當初徐氏的李管事和劉賬房在王靜輝發行金票銀票的時候還存在過疑問,這種疑問不僅是在兩大銀行能否得到朝廷的允許,以王靜輝的聲望想要獲得這樣的資格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最重要的是這對兩大銀行自身有什麼好處?!兩大銀行為了發行金票銀票要擔負相當大的風險,但是僅僅收取少量的製作成本對兩大銀行來說實在是太不劃算。

“我們是在出賣自己的信譽,隻要我們有信譽就可以訂出一個讓所有商人都能夠認可的手續費用——能夠使用這種票據來做生意的人絕對不是平常的小商販,他們都是我大宋最頂尖的商人,看著吧,以我們的信譽,就算手續費訂到百分之五也是會有人來排隊的!”王靜輝曾笑著對兩人說道。

興國銀行是在王靜輝的完全控製之下的,而工商銀行因為王靜輝和李管事的股本聯合在一起才能夠占據絕對優勢,李管事心中對此有疑問,他便主動提出讓興國銀行先行實驗發行金票和銀票,若是效果良好的話,則工商銀行繼續跟進。事實上王靜輝的估計還是非常保守,而當初持反對意見的李管事等人在見到了興國銀行的金票和銀票發行受到了大宋商人的追捧後,便狠狠的提高了手續費用,達到了一成駭人聽聞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