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勝利者的權利,楊華認為將西夏的地名改上自己的統治。為了不對曆史做出太大的改動,他還是沿用了後世的地名。
其實,銀川這個名字真的好聽,塞上江南,白銀之川,必將是河東軍的樂土。
庫房太多,一時也看不過來,加上剛進城,事務實在太多,楊華也沒工夫一一將所有庫房都看過,便將清點數目的工作交給高昌,帶著眾人回到新設的西征軍行轅。
說起修改地名,楊華倒來了興趣。這次滅夏之戰,所有帶著黨項色彩的名字都要被抹掉。西夏本分為左右兩廂,現在楊華已經徹底拿下了左廂的銀川平原和後世陝西的東北部分。銀川平原到手之後,北麵的河套平原無險可守,自然瓜熟蒂落。
也是說,西夏的左廂加上右廂的大部都將落到楊華手中。至於右廂殘留的甘州、沙州和三萬沙州軍,楊華也沒興趣理睬。這三萬人已經不可能對大局產生任何影響,且放到一邊容以後再說。
等河東西征軍各大將領和高官都來到行轅時,楊華先問了半天城中局勢如何。眾人回答說,已經接手城中各街區的防務,而十萬俘虜兵和民夫已經帶著俘虜退出城去等待整編。各街賑濟災民一事進行得很順利,城中百姓都感念楊華賑濟之恩,市井秩序井然。同時,各街區管製使已經接手民政,正在登記戶口,並征集民夫搬運屍體,清理街壘,打掃衛生。
“恩,不錯,記住了,我河東軍不可擾民,要讓百姓看出我河東軍和俘虜軍是不一樣的。”聽到城中秩序已經恢複,楊華滿意地鬆了一口氣。
於憶一隻躲在旁邊敢說話,見楊華難得地露出微笑,這才大著膽子問:“大人,俘虜軍如何處理,這麼多人,若放任不管,隻怕將來是個禍患。”他一心要成立一個新軍,可楊華一直沒開這個口,他有些忍不住了。
說起俘虜軍,楊華這才道:“俘虜軍中的精銳已經部分補充進了我河東軍中,剩餘的你再從中選一萬人編練一支新軍出來吧。名字就叫銀川軍,這是一個混成軍團,除了步兵,還要編一千騎兵。”
聽楊華說要給於憶一千騎兵,軍中諸將都麵帶羨慕。而於憶則歡喜得幾乎要笑出聲來,可是,楊華接下去地話卻讓他笑不出來了。
楊華:“銀川軍編成之後。立即開拔去河套。把那裏地牧場都給我拿到手。於憶。你以後就帶著這一萬人把我地牧場守好。注意監視漠北地蒙古人。”
“原來是要我去戍邊啊。這簡直就是流放。”於憶有些不滿了。
“怎麼。你不想去。不去我就換人。免去於憶銀川軍統製一職。調天武軍去做都頭。梁雲龍。你去做銀川軍地統製吧。”楊華隨口說:“你是馬販子。那地方應該熟悉吧?”
“都頭……”於憶幾乎不敢相信自己地耳朵。從一個統製官到都頭。其間地差別何止千裏。
梁雲龍苦笑:“末將是騎兵軍官。沒帶過大兵團。再說。銀川軍那群渣滓。除了於將軍。沒人鎮得住。”
“是啊。是啊。”李鷂子氣衝衝地站起來:“梁雲龍是我地得力幹將。遊奕軍離不開他。別想從我這裏挖人!”
“我……還是我來幹吧。”於憶無奈地說。
“哼,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還同我討價還價了?”楊華哼了一聲:“給你半年時間,秋後,我要看到大量的戰馬。”
“這才安置了一萬人,俘虜軍可有十萬。
”趙行德斟酌著語氣說:“且,現在我軍又在銀川抓了七萬守軍,這麼多人如何安排,大人還請示下。”
楊華一拍腦袋:“我倒忘了還多出七萬人來。這樣,所有地人都解散,解送回原籍,編入地方廂軍。”西夏亦軍亦民,有點北宋鄉軍的意思。與其讓這麼多人呆在銀川,還不如都放回去。一來春耕就要到了,地裏還需要勞動力,二來也免得他們再生事端。反正這些家夥也都搶夠了,應該有心回家過年去了:“高昌那裏撥些銀子下去,行德,你親自負責遣散軍隊。”
“是。”趙二人同時點頭。
“好了,我現在說說夏過並入我大宋之後,行政區如何劃分。”楊華也不同大家商量,直接說:“夏國的左右廂自然不能保留,左廂作為夏地的產量區和產馬地,獨立出來作為一路。名字就叫寧夏路好了。”
北宋地政區劃分為路、府、州、軍、縣五級,其中路相當與現代的省,府、州、軍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夏地實在太大了,有必要劃成兩路,以便於管理。
“寧夏,好名字。”關群擊節道:“有我河東軍鎮守,夏
。”
眾人也都紛紛說這名字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