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一直在琢磨如何讓新招的騎兵盡快形成戰鬥力,可當他一看那群新兵在訓練場上的表現後,心就涼了半截。
說起來,騎兵還真是個技術兵種。騎兵如果放在戰場上,其作用應該算是裝甲集團軍一類的主力部隊,威力固然強大,但卻對士兵素質的要求極高。
這群新兵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戰馬,隊伍中最有見識的幾個士兵也不過見過幾匹看起來像馬的騾子。而騾子和馬根本就是連回事,首先騾子是一種溫順的動物,騎上起也跑不快。而戰馬,脾氣壞不說,一旦跑起來,風馳電掣,還得冒著被摔出腦子的危險。
這次楊華一共招募了六百新兵,三百陌刀手,三百騎兵。
陌刀手倒好訓練,不外乎是紀律和服從。這一點,從最近的訓練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三百新兵被打散進一千二百老兵中,兩天不到就徹底融進了這個集體。
於是,在隊列訓練後,楊華對他們進行了大運動量的體能訓練。上次上戰場,體能不足的現象有點突出。揮舞十五斤的沉重陌刀戰鬥一個時辰,又置身於生與死的殺場,很多人在戰後都癱軟在地。回來之後,胳膊腫得像個水桶。
看到這些疲憊的士兵,楊華心中就有些鬱悶,如果士兵的體能不能得到盡快提升,將來若遇到連續的苦戰,即便訓練程度再高,也終究有支撐不住的一天。
要說體能訓練,後世的解放軍就搞得不錯。楊華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上麵說,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一個炮兵小隊連續打了三天的炮,每個裝填手每天要裝填上千發炮彈。每發炮彈重達六十斤,可裝填手就是堅持下來了。三天時間,硬生生打出去一匹小山的炮彈。沒有強悍的體能儲備,早垮了。
因此,對步兵陌刀隊楊華和手下的將官們製定出一個嚴格的訓練計劃。一大早起床,先來個萬米跑,回來時候,早飯。上午隊列訓練。下午進行戰術訓練。晚飯後,洗澡,睡覺。任何人,除休假外不得無故出營。
萬米跑其實對一支現代軍隊來說不算什麼,但在古代,這一萬米跑下來,很多士兵都吃不消。剛開始幾天有士兵尿血,加上古人身體的底子本就沒現代人好,竟有些支撐不住。
於是,楊華隻得又撥下一筆款子給士兵們加強營養。並命令,每天早晨的萬米跑,所有軍官必須參加。而他很自覺地跟在隊伍後,雖然每天長跑有些令人煩惱,到他這級的軍官已經不用親自上戰場了,但身體總歸是自己的,借這個機會鍛煉鍛煉是也好的。
見身居高位的楊大人也一天不拉地參加訓練,原本心中抱怨的士兵們都閉上了嘴巴。
一個月下來,每天大魚大肉吃著,大運動量的訓練效果很快發揮了作用。士兵們臉上的菜色很快被健康的紅潤所代替。連古鬆這種白麵書生也長得黝黑發亮,以前的小肚子也不見了。
以陌刀隊現在的體能和訓練效果,再拉上戰場,威力應該會比上次更大。實際上,步兵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廉價的兵種,隻要有一定的征召製度,訓練手段和合格的軍官團,就可以源源不斷的被製造出來。
但技術兵種卻不那麼簡單。
至於騎兵,士兵們的體能是上去了,可戰術訓練效果卻不那麼好。
首先,讓他們能在馬上坐穩就是一件很讓人傷腦筋的事情。
上午的體能訓練和隊列訓練騎兵步兵都一樣,到下午戰術訓練的時候,楊華一般都呆在李鷂子的遊奕隊中,觀察、學習,然後琢磨。
上次同宗望大戰,讓楊華痛感沒有戰馬的被動。自己的陌刀兵雖然厲害,可戰略上實在太被動了。就算能夠給敵人極大殺傷,卻沒辦法在取得勝利後追殲潰敵。
而敵人全是騎兵,想同你打就來打你一家夥,想走,呼嘯而去,讓你在後麵眼巴巴地看著吃灰塵。
因此,要想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戰略上的主動,隻有靠騎兵。而就在不遠的將來,嶽飛之所以能夠打得金人喊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原因,也主要上靠嶽飛用繳獲的戰馬組建成的那支精銳騎兵。
到將戰馬配發到士兵手裏的第一天,李鷂子並沒有直接讓大家上馬,而是交代了一些如何養馬,如何給戰馬裝蹄鐵,如何給馬裝鞍子的方法。
這些知識很多楊華知道,但有些卻不甚明了,現在聽他這麼一說,楊華不覺大開眼界,這才想起,李鷂子本來就是西夏黨項人中的鐵鷂子。而西夏的河套地區本就是中國最大的馬場之一。
至於養馬,尤其是養戰馬需要大量糧食這一點楊華是知道的。馬匹這東西在一般人看來,養活其實是很簡單的,隻需要放在野地讓它字吃草就是了,根本就是一樁很簡單的活計。道理是這個道理,但馬也分很多種。輕重騎兵使用的馬匹不同,拉車用的又是另外一種,在現代還有一種在運動會上用來比賽的賽馬。
戰馬這種牲口,因為是要上戰場的,對體能要求極高。如果隻喂草,根本就沒什麼力氣。打一仗下來,熱量消耗極高。也許需要吃一天草才能補充夠體能。如果那麼,根本就沒什麼實用價值。
因此,戰馬要想長膘長力氣,就得用真正的糧食去催。
這一點揚華是知道的,不過,李鷂子還說了一個小訣竅。在喂戰馬的時候可以加進去一些熬好的植物油。如此一來,戰馬不但毛色長得好看,而且力氣更大。
北宋之時百姓已經大量食用菜油,中國油菜的種植曆史悠久,從漢朝時就已經開始普及,最早種植在羌胡壟西一帶,後來逐漸推廣到中原。到靖康年間,每到初夏,河南已經能看到黃色的油菜花。所謂:“道人禪餘自鋤菜,小摘黃花日中曬。”
不過,因為菜油還沒完全在社會上推廣,宋人菜肴很使用簡單的“烹”和“調”兩種手法。至於“煎炒”這種大油水的做法,還不怎麼被主流社會接受。
經過李鷂子這麼一提醒,揚花立即叫人去東京采購了大量菜油,一來可以喂馬,而來也可以給士兵們增加些油水。
糧食不是問題,北宋國力強盛,農業產量達到了曆史上的最高峰。有宋一朝,好象還真沒聽說過有大饑荒一事。隻要有錢,就能采購到糧食。
戰馬不能吃草,這一點沒任何疑問。不過,也有人有不同意見。古鬆就很疑惑地問楊華:“將軍,你說戰馬要吃糧食,那為什麼金人要選擇在秋高馬肥的時候南下侵略,他的馬好象都吃草的啊!”
楊華解釋說,這就是問題了,草一年到頭都有,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在春天或者夏天南下呢。這兩個季節,草不更綠更茂盛嗎?問題就在這裏了,秋天時,草已經枯黃,但草原的牧草都結了籽,這草籽同糧食有什麼區別。戰馬吃了草籽,長了力氣,就可以拉上戰場了。
所以,才有“防秋”一說。所以,我大宋才有“多事之秋”一說。
古鬆恍然大悟:“我看書上說,小米是由狗尾巴草培育而成的。看來,這草籽也是糧食啊!”
聽完李鷂子的彙報,楊華很是讚賞,對他說:“你說得都不錯,不過,光說說還不行,需要拿個章程出來,形成製度,現成條例,讓士兵不折不扣地執行。”軍隊是一個令行禁止的暴力集團,所有人都應該在一個框架內做人做事。
很快,騎兵就出台了一個養馬條令。
每匹戰馬每日喂三次,同士兵的進食時間相同。戰馬的飼料有四種,稱為“四料”,既,大麥、黑豆、幹草和食鹽。
看到這份戰馬的食譜,所有的騎兵都震驚了。這可是實實在在的美食啊,尤其是食鹽,更是昂貴的奢侈品。一匹戰馬每日消耗,足夠貧民一家四口吃上一個月了。
在冷兵器時代,戰馬的多寡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硬指標。西漢武帝時,窮文帝景帝兩代人的積蓄,這才組建了一支十萬戰馬的強軍。這才有武帝天威布於四海的赫赫戰功。
不過,挾十萬騎兵北擊匈奴,以泰山而超北海,也將強盛的漢王朝經濟徹底拖垮。到漢武帝末年,十萬戰馬隻剩一萬匹,年年大戰爭的消耗讓漢朝國力走向衰敗。
喂馬是一個很繁瑣的事,戰馬體形大,消耗也大。在運動後也需要大量飲用水補充。否則馬匹就會腹痛和得疝氣。因此,每次遛馬之後,依照條例,每匹馬都必須提供大量的飲水。
而且,對飲用水的衛生標準楊華抓得也很嚴。他讓士兵在軍營中建造了幾座巨大儲水槽,並用沙石在上麵弄了簡單的過濾器。
這三百匹戰馬可是他的寶貝疙瘩,是陌刀手在戰場上用命換來的。斷斷不能出狀況。
因此,他二十四小時都安排士兵在馬廄巡邏值班。
士兵們分到馬後,剛開始李鷂子還不許他們騎上去,而是讓他們喂上一段日子,使得人和馬都建立起一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