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銀川(1 / 2)

昌和孫重山跑了一氣,城中到處都是人。有集結待軍,有維持秩序的河東軍,也有出來領取賑濟口糧的百姓。

即便百姓已經被俘虜軍殘害得一無所有,可現在有糧到手,總算看到一條活路,麵上還是露出一絲平靜。而俘虜軍也搶夠了,都排著隊擠在街邊,安靜地等待長官的命令。按照預定程序,他們將把手中的防務交給河東軍。據說,俘虜軍將撤到順州整編,感覺到興慶府百姓仇視的目光,這些俘虜兵覺得還是開點出城為妙。已經有性急的士兵在詢問出城事宜了。

一隊又一隊渾身鐵甲,背上背著背包的河東兵整齊地從街上通過。沒有人說話,所有人麵色凝重,整隻隊伍默默推進,如同一台不可阻擋的機器。這樣的威懾是巨大的,城中軍民,不管有任何仇恨,在這一刻都很自然地停了下來,默默地注視著這支強大的軍隊。

路上耽擱了半天,等高昌和孫重山帶著那五十個騎兵來到戶部分大倉庫,楊華卻已先他們一步等在那裏,隨行的還有關群、趙行德等一眾河東軍高官。

楊華正站在西夏國戶部大倉的院子裏,麵帶微笑地聽著一個老卒說話。

見孫重山和高昌來了,楊華指了指那個老卒,說:“你們來得正好,介紹一下,這位是夏國的庫守。這兩日城中亂成這樣,庫守們都逃命去了,惟獨此人獨自留守,直到於憶他們前來接收為止。雖然說,當時我於夏國互為仇敵,他這麼做也算是便宜了我河東軍。可光這份盡忠職守的精神,堪稱爾等的楷模。”

那個老卒慌忙拱手對二人說:“見過二位大人。”

楊華對高昌和孫重山姍姍來遲有些不滿:“怎麼來得這麼遲,讓你們前來接收府庫,怎麼反到是我走在前頭?”

高昌畢竟是文官,見了楊華說話也隨便些,忙說他們路遇河東軍開倉放糧,街上人太多,堵住了。

“恩,我也沒想到興慶府裏裝了這麼多人。”說到這裏,楊華對趙行德說:“行德,你是負責地方民政的。抓緊時間把勾留在興慶府城中的流民解送回家,清理好人口之後,每人放十斤糧食,讓他們自己回家去吧。”

趙行德說:“地確是這個道理。城中本有局麵十來萬。現在有鑽進來二十多萬。若全靠我軍接濟。壓力實在太大。再說。大戰之後。春耕也需要人手。老呆在城裏吃賑濟也不是辦法。我這就下去安排。”說完話。趙行德告辭而去。

“你繼續說。”楊華示意那個老卒。

這個老卒當了一輩子庫守。地位卑微。什麼時候見過像楊華這樣地大人物。激動得滿麵潮紅。

他忙說:“夏國以前地賦稅也要征收實物。可食物賦稅有些問題。保管不便。比如棉布絲絹糧食等物。蟲蛀鼠咬。一年下來都有很大損耗。若讓庫守們賠償。我等都得去上吊。所以。國家每年都核定一定數量地損耗。可如此。卻又有一個大問題。管理倉庫地官兒們不管是否有損耗。先把這一部分數字扣下來私分。後來。李官家覺不對。便開始壓縮實物稅地規模。多折合成錢和金銀。”

“折合成現錢也是個好法子。”楊華心中微微一動。後勤那一塊他也有過研究。損耗問題是比較大。也不好核準。如果全變成現錢。也利於數字化管理。否則。一味扣除損耗。高昌手下地人又不是聖人。難免不動心思。

楊華問高昌:“你覺得呢?”

高昌微微一思索:“全部征收現錢,一應物資由國家統一撥錢采買倒是一個好法子。大人這是擔心後勤司人員貪墨,如此一來,也可絕了他們的歪心思。不過,現錢也是有損耗地。比如生鏽,比如錢的成色。”

楊華點點頭:“我也知道不同的銅錢成色也不一樣,不過,我的意思是銅錢隻做為一種輔助貨幣在市麵上流通。國家的財政開支都用白銀,白銀再怎麼攙假總不至於像銅錢那麼離譜吧?”

高昌:“全用白銀也不是不可以,可白銀地數量總歸有限。我建議,白銀和銅錢同時做為主要結算貨幣。”

楊華一想,的確是這個道理,白銀作為主要結算單位大量流通是在明朝。明朝地經濟雖然比宋朝欠達,可用銀做貨幣體係的本位有一個先天優勢----南美洲的白銀大量輸入中國。-----而北宋之時,中國本就是一個缺銀的國家,大量流通不太現實。也隻能作為一個大額結算單位而存在了。

“可以。”楊華同意高昌的意見,他指著那個老卒說:“我天承朝新立,財政一

很大問題。現在拿下夏國,可算是了大財。你所v司也要擴大規模,以前那中小作坊,小帳房要變上一變了。這個老人家管了一輩子府庫,你可得向人家虛心請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