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早,清風又拂新。爭是春風吹不盡,又綠江南一城心,忙煞看花人。
卻說那幾個媒人,得了潘府答應,便匆忙去姑蘇傅府回稟。
得了潘府的答複,傅大圭也長舒了口氣,再看這熙穆伯也是歡喜非常。
“自古婚姻大事,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新安侯也應了這門親事,你終身大事也算是定下了,剩下的為父安排人去操辦,你隻管放心。”這傅大圭的話給熙穆伯吃了粒定心丸,隻安心待那良辰吉日,好與那潘伊祜成親。
再看那趙府的潘伊祜,自熙穆伯走後,便沒了興致,隻得整日與管家趙肅學些琴棋,看看書畫,那馬也無處去尋,更別提射箭了,這刀槍棍棒趙府雖備的齊全,可整日有人看著,潘伊祜就是想拿也無計可施,隻得作罷。整日隨羲和、岑兒學些女紅。
一日,這潘府的仆人也來請這潘伊祜回府,這潘伊祜亦是納罕,待回了臨安,聽這新安侯說了前因後果,才知這熙穆伯早對自己傾心,聽罷不覺莞爾一笑,也是應了這門親事。
這潘伊祜自回潘府後,也不知是因受了趙府的教,還是自己想明白了,也不去舞那刀槍棍棒,更不提那騎馬射箭,俱讓仆人將這一幹器械鎖進庫房,整日隨家裏的女仆沐芳學女紅繡花,這打扮也不同以往,像個大家閨秀了。
這潘思樂少見女兒伊祜穿衣打扮,自趙府回來後,卻似變了個人,心中暗道;“這趙府果是名門,家教如此之嚴,伊祜這等頑女都能教化,改日定要去趙府登門拜謝。”
這潘伊祜有如此行為,卻也不怪。早先如此散漫是因天性使然,加之新安侯自幼偏愛,也不管束,才至如此。自入了趙府,同趙府的姑娘接觸後,伊祜自覺先前行為無禮,才始收斂,如今又有了婚約,便不再放肆,開始規矩起來。如若是別人,這潘伊祜倒也不會這麼拘謹嚴厲,隻因這是熙穆伯,有爵位在身,加之二人也見過,潘伊祜也喜熙穆伯,故此嚴於律己。
再看姑蘇傅府,此時的傅大圭正和夫人歐陽淇商量這婚事。因傅逢恩有爵位在身,幼時同在傅府居住也無大礙,可如今這逢恩將要成家,應當另起院落,不可再與眾人同住,傅大圭正和歐陽淇商量,新府的所在。
“你看城北安義坊那塊地如何”傅大圭指著姑蘇城地圖說道。
“太遠了些吧,這城北也少人居住,荒涼了些,再看看吧”歐陽淇答道。
“那城西的升平坊如何?”傅大圭又問道。
“城西這邊倒是可以,不過這片地常年陰濕,久住容易染病的”歐陽淇答道。
“我看啊,我們還是問問逢恩想住哪吧,咱挑了半天,萬一他不同意不是白費了,這新府是他要去住的。”
傅大圭叫來了逢恩,讓他來選擇,這逢恩也奇,為何要分開住,歐陽淇為他講明了緣由,才曉得因果,便配合著選地。逢恩望著地圖看了看,指著離傅府隔著兩坊的永樂坊說道:“這塊地不錯,離著也近,平日來往也方便,要不就這裏吧。”
傅大圭和歐陽淇看了看,都稱好,於是差管家傅順和仆人傅勤去永樂坊收地。
這永樂坊的地塊,原是早年傅大圭買來私用的,卻一直也沒用上,家裏合計不能一直荒著,於是就租了出去。這租地的是個五個農戶,因他們每人都租不起整塊,隻得幾家合夥同出了租金才將此地租下,全仰賴這塊地,這五個農戶才各自成了家。
如今這傅府來收地,這幾人建好了房屋,更不知去何處居住,自是一百個不願意。常言道: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地本就是傅家的,人家收回,也在情理之中,於是這五家農戶商議討些補助銀兩,好再另外尋地建房。
這每戶三十二兩白銀對傅家來說可謂九牛一毛,可這管家傅順卻不是個好脾氣,一聽說要銀子,立馬就大罵起來,罵什麼刁農賤民,這幾位農戶聽著也惱,便起了口角,不曾想那傅順仗著人多,竟動手打了起來,這幾個農戶見不是對手,也不想生事,認了個錯,說盡快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