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馬雲和他的英語班(4)(1 / 1)

$$好書天天看,好站天天來,好貼天天頂,好書慢慢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裏就是黃金屋,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

有好幾年的年末一天,同學們都會在他家打牌、聊天到淩晨,我們調侃說:“我們每年都是打牌開始,打牌結束。”

還有一位女同學,是美女加淑女,工作是馬雲幫助介紹的。有一堂課上,她用英語講了她的戀愛故事,跟童話一樣。她說她討厭相親,有一次外婆“騙”她去吃飯,其實又是去相親,結果遇見了“白馬王子”。她說她感謝生活,感謝這次“欺騙”,說得大家都羨慕不已。後來,她也請大家去她家吃過飯,丈夫很帥,而且溫文爾雅,結果不久卻也莫名其妙地離婚了。

離婚後她就沒有再來英語班上課,16年後又一次見到她。還好,依然“淑”,說話很慢,矜持有度。

有一年,杭州所有的廣播電台都改成了直播,聽眾可以打進電話參與並可能拿大獎。一時間隨身聽大賣,電台收聽率節節攀升。其中有檔很火的節目叫“外來風”,專門介紹國外流行歌曲,馬雲被邀請做客串主持,很多杭州人都是從聽這個節目開始才慢慢地了解並喜歡英文歌曲的。

馬雲還學過一段時間的日語,我們問他日語學得怎樣,他會馬上背上很長一段。你聽著確實很像日語,問他啥意思,馬雲說這是他編的,連他自己也不知是什麼意思。逗你玩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上翻譯外文資料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時,馬雲發現許多身邊的同事和退休老教師都閑在家裏,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念頭:“我能不能在杭州成立一個專業的翻譯機構呢?這樣一來,既能減輕自己的負擔,又能讓那些老師賺點外快貼補家用,一舉兩得。”1994年1月,馬雲利用青年會沿馬路的兩間房辦起了“海博翻譯社”,“海博”是英文“希望”的音譯。馬雲解釋說:“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這個名字不錯吧!”

翻譯社成立時,雖然隻有少數幾個同學入股參與運營,但全體同學都積極對外宣傳。記得開張那天,同學們還拉著橫幅去武林廣場做了次宣傳。

當時,翻譯社的員工隻有馬雲和幾個從杭州電子工業學院退休的老教師。馬雲的主業還是教書,隻能用課餘時間打理翻譯社。然而,創業初期的時候,他們的付出與回報是不成正比的。不管馬雲再怎麼努力,我們再怎麼幫馬雲在校內外做宣傳,依舊改變不了翻譯社生意慘淡的命運。但馬雲一直堅持著。

因為房子沿街,翻譯社還兼賣過鮮花和生日禮物。為了進貨,馬雲在雙休日還帶隊去過義烏小商品市場采購禮品,放在店裏賣。到1995年,海博翻譯社的生意漸漸好起來了,而那時候馬雲已經把重心轉到做互聯網上,就把翻譯社送給了其中一個入了股的學生。

翻譯社至今還在老地方開著,門麵也沒有擴大,但現在幾乎所有的語種都能翻譯,常譯的語種就有20多個。如今,我們在登陸海博翻譯社的網站時,首先就能看到這樣的四個大字——“永不放棄”。這四個字,是馬雲當年親筆題寫的。

馬氏英語班之G的故事

英語班名氣越來越大,學生也五花八門。有殘疾人坐輪椅來的,有電視台主持人帶媽媽一起來的,也有奶奶和孫女一起來上課的。Grandma就是當時的學生明星,沒有人知道她真名叫什麼,我見到她的時候她已過80歲了,大家跟著馬雲都叫她“Grandma”(祖母,下麵簡稱G)。

其實G是我“學姐”,馬雲在青年會教課前還在湧金夜校教過英語。當年G晚上沒事就去湧金夜校逛逛,看有班級上英語課她就坐在後麵聽,一開始同學們還以為是“老領導微服私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