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萊蕪鋼城的要塞已經建好,外麵的大城已開始修建,富鐵礦石正在源源不斷地從礦裏開采出來,煉成生鐵,再煉成鐵水鑄造大炮,或者繼續煉成鋼打造兵器或盔甲。
火炮的製造方麵因為有了盧俊義的指導,少走了不少彎路,直接從宋朝進化到了明朝。
首先要改良火藥的配比,硝碳磺比例由原來的60:22:18變為75:15:10。很早之前盧俊義就將阿拉伯數字記數法傳授給了所有工匠,包括淩振,大家現在都習慣於用阿拉伯數字來做算術和技術研究。盧俊義的化學知識已經大部分都還給了二十一世紀的老師,讓他製造出現代炸藥,可謂比登天還難,再說他也不願冒那麼大的風險做北宋的諾貝爾,他隻是給那些火藥工匠們一些提點,把依稀記得的少許配比告之那些工匠,讓他們自己去折騰。
而七成半的硝石、一成的硫磺和一成五的木炭的黑火藥在這北宋末年已經足夠使用了,至少領先西方七百多年。穿越後的兩年內,不管是在盧家礦場裏還是在梁山的裝備部裏,他都挖掘和培養了相當一批有製造火藥經驗的工匠,這些人一部分是家中有做炮竹生意,有的是曾在大名府或東京的樞密院甲仗庫火藥局就職過,他們常年跟各種配比的火藥打交道,很有經驗,給他們增派的學徒們經過了一番嚴格的培訓,也都能勝任製造黑炸藥的工作。
有了黑火藥後,他又整出了開花彈。
開花彈是爆炸性炮彈的別稱,因其爆炸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得名。開花彈源於北宋火器“火球”,外型渾圓,內盛火藥,裹以數層厚紙,點燃火藥引線“藥撚”後用銅炮發射。但“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紙製的外殼無法形成彈片殺敵,隻有炸和燒兩種功能;2、內部的火藥硝碳磺比例為60:22:18,爆炸威力大減;3、重量輕,材質薄,射程太近。淩振之前炮轟梁山用的就是“火球”,這種構造的炮彈自然威力有限,盧俊義看了也自然不懼,如今經過盧俊義改良後,威力何止倍增。
盧俊義不是軍工院校畢業,也不是軍事發燒友,對後世炮彈的結構知道的並不算很清楚,他隻好在宋人的基礎上做一番他能力範圍內的調整。
將所有的火藥全換成了爆炸威力在這時最強的黑火藥,再將炮彈外殼做成鋼製的,炮彈的外形做成流線遠射型,而不是原來蠢笨的圓形,再在炮彈的彈體表麵做出一個微微凸起的台體,高約兩分,直徑約寸許,台麵中間有一直徑約一分半到兩分的圓型小孔,在小孔裏插上藥撚,藥撚裏采用緩燃火藥來引爆彈體,這樣的藥撚其實就是現代炮彈引信的始祖。
當然藥撚式的引信結構既容易啞火也不安全,出的事故多了,逼著盧俊義盡快想起了現代炮彈引信的一些結構,便將炮彈的引信結構重新作了修正。
首先他指導火藥工匠們製出了雷汞。做雷汞的各種配料都是現成的:水銀、硝酸、幹酒精。將汞溶於冷硝酸中,再將此溶液加入到裝有幹酒精的燒瓶中(自盧俊義製造出玻璃後,各種玻璃器皿如雨後春筍,相繼被梁山的工匠們製造出來,有些化學儀器也在盧俊義的要求下製造了出來),片刻後開始激烈反應生成硝酸汞,並沉澱出結晶。反應終了時,再分2次加入幹酒精,硝酸汞跟幹酒精再發生化學反應,即可得到雷汞。用布過濾器將雷汞濾出,用水洗除酸即可,將洗過的雷汞收集於玻璃罐中,注滿水保存,每100份汞可製得118~128份雷汞。這種深棕色晶體幹燥時受輕微摩擦、撞擊或加熱,即可引爆,正可作雷管藥帽。使用雷汞裝填信管時,須首先從雷汞中濾出水分,然後再進行小心的幹燥。
再將雷汞放在銅管裏便成了雷管,再在炮彈的前頭裝上一根帶彈簧的針,當彈頭擊中目標的時候,擊針向後行進,引起雷管內雷汞的爆燃,繼而引起炮彈內部裝填的黑火藥的爆炸,當然還輔助作了相應的保險機構,將擊針、火帽、雷管、傳爆藥和保險機構等複合在一起,做成了瞬發引信,使炮彈將接近目標時,發生爆炸,可有效地消滅敵人暴露在外有生力量和集團目標,比曆史上明朝的單純依靠物理力量殺傷的實心炮彈的威力要大無數倍。
當然雷汞和瞬發引信是後來出現的,目前使用的還是老式的印信。雖然沒有現代引信安全好用,但依然能將炮彈打出數裏外,爆炸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