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三年。
這一年,大江南北發生了許多事情,天下大勢也是在這一年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明眼人通過這一年發生的戰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謂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洛陽方麵夏國和鄭國交鋒的情況。
五月,王世充率領鄭軍主力在滎陽和虎牢之間被河北高暢圍困,苦戰數天,鄭軍盡滅,死傷萬餘人,餘者皆降。
在大營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領少量精銳星夜南逃,想從小路返回洛陽,裴元慶率軍一直緊追不舍,最終,王世充還是擺脫了夏軍的追擊,帶著親隨進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還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嶺中穿行時路遇飛石,被飛石擊中,墜崖而亡,其親隨遍尋山穀,皆無法找到其屍體,不得已,隻好自顧出穀,出穀後,大部分親隨皆自尋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極少數王世充的鐵杆死士方往洛陽而去,向鎮守洛陽的太子王玄應報告王世充的死訊。
說起來,還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擊敗以致眾叛親離的李密在永濟渠一役中被唐軍伏擊,因而不知所蹤,不管是瓦崗軍還是唐軍,都遍尋其屍體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這兩個難兄難弟的命運還真是極其相似啊!
他們都有意氣風發,同樣也有墜入穀底的時候,再看一看如今還在台上耀武揚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們最終的命運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訊還未傳出嵩山之前,收到鄭軍在虎牢關前大敗的消息後,河南各地原本還打著大鄭旗號的城池紛紛改弦易張,將大鄭旗號砍掉,打起匆忙製造而成的大夏旗號.
事實上,當高暢率領大軍進逼洛陽時,真正還聽從大鄭號令的隻有王玄應鎮守的洛陽,以及鎮守襄陽的魏王王弘烈。
夏軍大舉進逼洛陽,這個時候,王玄應已經知道王世充戰敗的消息,不過還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訊,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無比。
此時,洛陽大概有著一萬多精兵,如果強征城中百姓守城,還是能征集十來萬精壯,含嘉倉的存在也使得洛陽無缺糧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給製的話,也還能堅持半年之久,當初,王世充和瓦崗軍交鋒時,可是受夠了圍城缺糧之苦,登基為帝之後,自然對此多有準備。
正因為城中有糧有人,城池高大,護城河寬廣,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許多大臣皆向王玄應進言,讓其拚死守城,拒夏軍與洛陽之外。當初,瓦崗軍聲勢如此浩大,動輒將兵數十萬,到最後,圍困了洛陽一年之久,還不是把洛陽沒有半點辦法。
當然,這些大臣武將們也明白孤城不可守的道理,他們向王玄應進言,乘洛陽尚未被夏軍團團包圍,還能和外界取得聯係之前,讓他派出使者往西進入關中向李唐求援,畢竟,現在夏軍勢大,洛陽一旦落入高暢之手,高賊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斷不能容許洛陽落入夏賊之手,一定會派出援軍來救援,唐軍一旦到達洛陽城下,外有援軍,內有堅城,夏賊也隻能無功而返。
之所以勸王玄應向關中求援,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們自然也是有著自己私心的。
畢竟,高暢雖然是高穎公的子孫,號稱出自北海高家,有著皇族血統,然而,其所作所為,一點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場,興邪教,滅名教,建神廟,不拜祖宗,重重離經叛道的行徑,讓這些世家大族心有餘悸。
雖然,關中李唐代表的是關隴門閥的利益,他們這些出身關東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的關隴門閥的,相互間還是有著矛盾和摩擦的,不過,不管如何,門閥與門閥之間的鬥爭也隻是內鬥而已,就算唐軍前來,洛陽落入李唐之手,關東門閥被關隴門閥壓製,畢竟,也不會有滅族之禍,要是洛陽落在高暢這個邪教頭子之手,讓那些泥腿子賤民上了朝堂,當家作主,實乃世家之恥耶,聖教蒙羞,因此,他們寧願將東都讓給西邊,也絕不送於東麵。
這個時候,王玄應早就沒有了主張,他雖然身為太子,對那些大臣卻沒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當初,王世充在篡位時,狠是殺了一批人,讓那些洛陽豪族噤若寒蟬,在另一個時空中,當唐軍包圍洛陽時,城中的大族曾多次計劃秘密打開城門迎唐軍入城,結果,無一例外,這些行動計劃全部被王世充偵知,然後,又是一陣腥風血雨。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應差了太多,再加上沒有父親在身邊,他也失去了方寸,隻好同意那些大臣的建議,派使者向關中求援。
當高暢派使者進入東都,勸王玄應投降時,王玄應戰戰兢兢地拒絕了!
拒絕高暢的招降後,王玄應以為高暢會惱羞成怒,會立刻命令大軍攻城,然而,出乎王玄應意料的是,城外的夏軍仍然在按部就班地紮營築寨,修建攻城器械,並沒有即刻揮師攻城的意思。
高暢在洛陽城東,城南都紮下了大營,然後就此按兵不動。
其實,也算不得按兵不動,一方麵徐世績率領本部人馬南下攻擊魏王王弘烈鎮守的襄陽,另一方麵,高暢向那些棄鄭降夏的將領們發出通牒,命令他們親自到洛陽城下,覲見夏王,如有不從,當為叛逆。
就在高暢圍困洛陽之時,六月中,李世民率領大軍從並州南下,進駐河東。
就在李世民率軍南下之際,李淵命令潼關以東的唐軍集結,然後向洛陽進發,率領這隻唐軍的統帥乃是齊王李元吉,副帥屈突通。
名義上是齊王領軍,真正指揮這隻軍隊的卻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黃君漢,史萬寶,王君廓,劉德威等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