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二上半年》(三)(3 / 3)

日與同學交談,期間感到自己不能一味消沉、放任自流。而進社會,觀同代人模樣,吾深感一個人要慎重擇友,時勢造就人才,環境培養人的性情。

晚獨自漫步海濱,思慮近來許多悲觀、消沉的念頭。想象父母養育的辛苦、盼兒成才的殷切,聯想世道倫理,責備自己不該拘於個人悲歡,應顧及和憐惜親人的感受。

從自己近幾年同學、朋友交往中,略能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自以為認識問題有多麼深刻,都不要奢想一呼百應或贏得對方熱情的相應和讚譽。這裏麵如同黑格爾就文學詩歌創作效果而說的話一樣:“隻有相應的心靈才能產生共鳴,並非所有人都具有這種心靈的。”如此客觀現實,對於作家以及教育家、思想家來說是十分殘酷。所以,必須先在正視這種現實下,去研究人的共性,選擇合適方式以達教育之目的。

1986年1月17日周五

人生就是跨門檻,一個接著一個。有的是不得不遇的,有的則是自找的。何謂生活的強者?真正的強者就是跨過一個門檻後,仍有勇氣跨過下一個。

生活的幸福是來自辛苦的。雖然人們常常怨恨,並懷疑忍耐許多痛苦是否值得,但是,如果你已經感到某種痛苦,而且這一痛苦絕非是虛無玄空的。那麼,你所懷疑的“忍耐著痛苦的價值”就在你這種忍耐下去之中。假如你放棄了這種忍耐,半途而廢,那才是真正毫無價值的痛楚。如果一個人反複思量自己內心生活,若其中有痛楚之感,我想這樣一個人最好能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否則絕望、萬念俱毀之精神上折磨將纏繞其一生。

1986年1月20日周一

上午考完生理,若不是去上海,此心早已飛回家中。午間整理過去的幾封信,從中看到自己的認識和想法較以前的明確,確乎心理漸進成熟。

本學期就這樣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生活,印象十分模糊。近幾日複習中才發現平日學習不得法。本學期主要是連續的球賽把生活衝淡了許多。雖說內心痛楚尤甚,但其中因由難於溢於言表。生活要調節,不能隻是忍耐。

1986年1月21日周二

昨日大寒,今日天氣明顯轉冷。

命運多舛大概是沒有時代局限的。過去小學、中學都是生活在社會主義理想氛圍中,哪會想到現今還能遇到過去文學作品中描寫的悲憫惆悵、憤懣抑鬱呢?

近來,愈發感受到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對於18到30歲尚未定型的青年來說,沒有沒有堅強的自我克製力和調節能力,生活一帆風順還好,少有波折僅是自尊心、恥辱感則可能毀人於一念之差。

今日與宿舍同學爭吵,期間同學反複說“這是自己的性格”,似乎“自己的性格”就是自己所作所為的保護傘,可以用此來原諒自己,並說服別人。大概這又是社會倡導“個性”被人們曲解所致。“個性”凡存在並非都要堅守不移,若人的個性不能使周圍人們得益,不能使個人得益於環境,或說個人得益的隻是一種變態、醜陋的竊喜和自滿,社會則要蔑視並拋棄這種個性。

1986年1月22日周三

凡事都有個開頭和結尾。人生中許多事情自己也不清楚是怎樣開始的,弄不清楚那一切如何闖入了生活,攪拌著生活。如同開始一樣,事情的結尾也經常是令人漠然、不可禁止的。許多事的結束,往往超出之前的自我盤算和想象,一種結局經常就在人的有意和無意之間,似乎就在環境轉變前的本能反應促成的。

人類曆史上名垂千古的事業,無外乎政治、科學和藝術等,在其事業中成名的人們,靈活、機智的頭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於麵對事實現象的應急能力,其能力包含廣泛的內容,既有果斷的判斷、勇敢的選擇,還有與脆弱情感的交搏。

昨晚,想到一個作家必須具備能夠用平靜的心書寫不平靜事情的能力。其實,現實生活麵前,一個有知有識的人,若說其有能力,也就在於能夠用平靜的心對待不平靜的現實。

近來憂苦心境和思維活躍,讓我愈發相信這樣一種事實。就是在這一年齡段的年輕人,如果不能大膽地借助此季的熱情和意氣到社會中創造現象,關於在人們都因怯懦而不敢為或無力作為的事業麵前,拿出自己的思考結果或實踐行動,無論此一時之舉成敗得失如何,都會是其將來成功任何事業的動力和源泉。如果在這一時期,源於世俗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不敢行動起來,也就必將泯滅於芸芸眾生之中,默默老去。平庸,對於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來說,是多麼可怕啊!尤其處在並不完美的生活現實中,此感尤甚。

1986年1月27日周日

昨日下午三時,乘客輪往上海。

人對陌生事物都有畏懼感,一旦認識他,一切卻變得又會那麼自然、行動自如了。同艙多為海軍,言談話語,使吾前日認識得以加深。

生化考後,生活無所事事,讓我不能忍耐。人群如同流雲,一會兒聚集一會兒各奔東西。人之感情實在太脆弱,為何總要為分離時常惆悵不已呢?人生性或許就是安於寧靜、舒適而懼怕變故,即使這變故能帶來真正令人暢快的知識和經驗,也仍會遲疑猶豫、怯於前行。

一個人行走於社會與在家庭和學校有迥異的差距,若用言語描述這裏麵的差距,非一言所能概括。此種差異卻非常容易察覺,隻要置身稠人廣坐之間。直覺即刻告知。

1986年1月30日周四

到上海已三日,現實總是超乎想象的。上海沒有來到之前,雖非童年臆想般輝煌,然總是對其充滿熱望至極。住此三日,南京路、魯迅公園、黃浦江不過如此。車多人雜,亂髒不堪,於此地人員交往之間,讓我確信“世界是由普通人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