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箭矢對準目標,風聲耳邊輕輕響起,徐朱深吸一口氣,心情也漸漸緊張起來。手握著冰冷的箭身,感受到它的重量,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徐朱暗問自己:準備好了嗎?
徐朱伸直身體,雙腳穩穩地站在土地上,目視前方,目光如炬,專注地盯著目標。徐朱可以感覺到一絲緊張和興奮在他的身體裏流動,但他要保持冷靜,集中注意力。
“嗖”,箭矢快如閃電飛快地射了出去,穿過重重障礙,直擊目標頭部,目標應聲倒地。
徐朱驚喜地跑了過去,這是一隻迅捷的兔子,隻不過還有些小而已,但這已經是他苦練一周的效果,他已經有所進步了。隻不過在界麵上隻顯示“射箭(見習)(不入流)”,看來這不過就是最基礎的。
這一周中,他跟隨著大漢苦練本領,成績終於有所起色了。大漢先給他講得射箭曆史,教導他射箭的來源,射箭是中國一項曆史悠久的體育運動,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石鏃,說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弓箭確已出現。
據說在金石兼用的夏禹時代,已經出現了紫銅鏃,“禹穴之時,以銅為兵”,於是弓箭又從生產生活工具變成了武器。殷商時代,銅鏃基本上代替了石鏃,青銅的箭鏃又遠勝於紫銅的箭鏃,十分鋒利,在戰爭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從《考工記》中也可以看出弓箭在商周時代的迅速發展。周時更將“射”作為“六藝”教育之一,《禮記·內則》說“年十五學射禦”,而且還要學習“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它們各有各的意義。白矢是要射透箭靶。參連是發了第一箭後,以後三箭都要連續射出,俗稱連珠箭。剡注是箭不可從高而落,而是水平直射,不能形成弧度。襄尺是指射時臂直如箭,肘平而穩。井儀是指四箭射靶要像井字那樣有秩。射是周禮的一個組成部分,“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凡男子必須完成射的教育,不能射是失禮和缺少才能的表現。
高超的射術,原本是勇氣與技巧相結合的技藝。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弓箭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這樣崇尚武力的時代,古人有意將弓箭變成禮樂教化的工具,引導社會走向和平,射禮就此誕生。顧名思義,射禮是一種射箭的禮儀,它融合了比賽、禮樂和宴飲等內容,用於選拔、競技、宴賓、致禮等活動。射禮作為周禮之一,也是古代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講究謙和、禮讓,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重視人的自省,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引導方式,也是華夏先民特有的寓教於射的娛樂方式......
然後大漢給他講解射箭技巧。徐朱在旁邊一一學著。
在這些天中,他先按照大漢的要求射,一開始很難箭中靶位,因為他在拉弓時,手的穩定性不夠,會有點抖動。弓固定不直,會向一方傾斜,結果箭飛到靶後去了。開始射箭了。他非常緊張,大漢一邊幫他扶弓,一邊喊口令。他專心地拉弦……。“放”!隻見那支箭像“飛毛腿”似的飛到了高空。徐朱覺得很好玩,又射了幾支,有的射在靶子邊,有的射到地上,還有的又飛到了空中……大漢會在一旁鼓勵徐朱,說他當初也是這樣,他跟著個老獵戶訓練,差點沒被老獵戶給罵死,這樣已經夠可以了。徐朱在一旁也哈哈大笑,原來大漢也有這麼有趣的經曆。
現在他已經可以射到獵物了,他決定要報答一下大漢這些天給他的指導,要去往附近的叢林中射一些獵物送給大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