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拜訪教育界一位前輩時,他說過這麼一句話:“父母要想和孩子處好關係,多交流是基本條件。這就需要大人抽出時間來,定期和孩子聊天。”
他說,隻有和孩子多交流,父母才會“懂”得孩子的需求。他向我講起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情。
小時候,他父母工作很忙,有時連春節也要加班。當時,親戚朋友建議把他送到鄉下爺爺奶奶家去。父母沒有答應。
他說:“別看父母工作這麼忙,但我卻覺得他們一直陪在我身邊。”
原來,父母和他有個“約定”,那就是,不管多忙,父母每周都會擠出時間,和他進行幾次交流。周一、三、五的晚上,父親會抽出十分鍾和他聊天;周二、四、六晚上,母親和他聊。
如果碰到他們忙,實在抽不出時間時,父母就會給他寫信。他說:“記得我第一次看到父親寫給我的信時,心裏快樂極了。”
正是這種定期的溝通,讓他和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和父母的關係一直很好。他遇到什麼事情,總是第一時間找父母商量。
深厚的感情基礎是親子互動的前提,當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達到最佳狀態時,就到了“心有靈犀”的境界。這種感情是你和孩子終生保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
成老師心語
父母要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首先就得關心、信任、尊重、理解他,要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贏得他的信任與友誼,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多和孩子像朋友那樣交流,一方麵會讓他知道,他在你心裏的位置有多麼重要;一方麵你可以通過和他聊天,了解到他很多信息。這樣你在和他溝通時,說出的話才不會讓他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