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三個兒子都落實了,但是成功的隻有小兒子一個。落實不力,是長子和次子沒有成功的根本原因。這兩人在落實中不注重細節,不能落實到位,雖然做了,但是沒有做好,結果自然沒有達到父親的要求。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是不是也要經常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呢?
落實不能隻重形式,不管成效。我們在工作中不能隻是滿足於我做了,落實講究落到實處,做事情就要做到更好。就像故事中講的三個人,我們是不是還有其他辦法把同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是不是還能把工作更加深入地落實呢?善於發現自己的問題,把每件事情都落實到位,才會避免失敗。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對待落實也要有端正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把落實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就可以盡量避免落實不力的情況發生。
“對症下藥”這一成語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華佗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他給人診病,總是先弄清病源所在,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有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二人一道來找華佗看病。他們都是頭痛發熱。
華佗診斷之後說:“倪尋應當用瀉藥,而李延則應當用發汗藥。”
二人感到很奇怪,便問華佗:“我們都是頭痛發熱,為什麼你卻給開不同的藥·”華佗解釋說:“倪尋外實,李延內實,所以醫治的方法不同。”
二人按照華佗的藥方服藥後,第二天便都痊愈了。
華佗重視細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落實就落實到位,這樣的落實態度也是他能成為名醫的原因。
有些時候落實不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細化問題,不能落實到位。抓住問題的症結所在,對症下藥,以便真正抓好落實,這才是對待落實的正確態度。
落實,不能不貫徹,要實事求是,真抓實幹;
落實,不能不堅決,要重視細節,踏踏實實;
落實,不能不徹底,要落實到位,做到更好。
仔細想想,落實不力的根源還是在個人。不能堅決徹底地貫徹落實,那就是落實不力。事在人為,如果人人都能挖掘出自己的潛能,以端正的態度堅決徹底地貫徹落實,那就會避免落實不力。
古往今來的這些實例再次證明,落實的結果可能是成功,落實不力的結果就是失敗!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目標要到位
企業界流傳一句話:董事長因為需要打高爾夫所以沒有時間休息,總經理因為需要休息所以打高爾夫。意思是說,董事長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維護高層次的人脈網絡並從中尋求經營契機和決策的依據,總經理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將決策轉化為經營目標並負責一一實現。因此,前者打球是工作,後者打球則是休息。這句話在政府官員中有另一個版本:市委書記有時間睡覺但睡不著,市長想睡覺卻沒有時間。
總而言之,決策者和執行者的分工在產生了效率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責任:決策者參與製定主要的經營目標,而執行者負責將各個經營目標實現到位。
(一)有明確的目標,管理才能有的放矢
對於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航向就是做事情的目標,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然後才能夠將事情做好。對於管理者來說,正確地做事情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須做正確的事情,必須明確目標。不但是為自己,而且是為全體員工。
許多管理者做工作沒有明確的方向,他們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一下子試試這個辦法,一下子用用那個辦法。做得不如意,就馬上換一個方向,運氣好時就能收到一些成效,運氣不好就會有損工作業績。他們往往一聽說誰怎麼做好,就立馬學著人家做,他們的一生都似乎永遠沒有固定的方向,因此工作業績自然不如人意。其實,在旁人看來,他們的問題很簡單,這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應該追求的。
誠如一位成功學大師所說:“人的頭腦具有一種像飛彈一樣的自動導航功能,一旦人有了明確清楚的目標後,頭腦就會自動地發揮它無限的能量,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並且能夠不斷地瞄準目標並修正你的行為,自然地把我們引到朝向目標的方向前進。”對於管理者來說,在頭腦進行這種運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僅隻是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要十分明確達成這個目標的“原因”,畢竟原因主導一切,也隻有這個原因才是讓人持續朝目標前進的原動力。
(二)庖丁解牛的工作方法值得借鑒
對於管理者來說,光有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能像庖丁解牛一樣將目標進行分解。
管理者要分解目標,首先,必須和團隊成員進行充分的溝通。隻有通過充分的交流,團隊上下層才能對環境有更充分的了解,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是上下級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協調的前提條件。
其次,必須對目標進行初步的分解。目標的分解過程遵循參與決策的方式,由上而下結合,由下而上地共同參與目標的選擇,並對如何實現目標達成一致意見。管理者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鼓勵大家共同參加目標製定的決策。參與決策的主要優點是能夠誘導個人設立更困難的目標,如果目標難到足以使個人發揮出他的潛能,則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參與是通過增強個人的勇氣而對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參與決策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員工的士氣,他們普遍會對自己選擇的目標滿意,也充滿了信心,因為他們是在主動地挑戰自我設定的目標,這對於目標的實現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