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年輕人做事常管不了那麼多,總是做了再說,殊不知人生是經不起浪費的。有時失敗一次,可能就要付出半生,甚至一生的代價。所以做任何事,尤其成敗對你關係重大的事,一定要先做好“知彼知己”的準備,有勝算才去做,這樣做有可能會讓你失去意外的勝仗,但卻可避免必然的敗仗!尤其這種事先評估了解的做法,對你日後做事的周詳和穩健也大有幫助。
軍人打敗仗,隻要不戰死,他就有機會再上戰場,人生可不是如此,失敗一次,有時是要付出半生,甚至一生的代價。作戰時,如果敵強我弱,敵眾我寡,再怎麼盤算,都無取勝的可能時,明智的指揮官都會采取“拉長戰線”的策略,以免太早投下主力而被殲滅。因為主力一被殲滅,勝負已定,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
所謂“拉長戰線”就是“長期抗戰”,這在軍事上有幾個作用:可保存主力,維係士氣;可讓對方“師勞兵疲”;可趁此壯大實力;可借“遊擊戰”累積小戰果,以激勵士氣,訓練戰技;等待(或引導)客觀環境的改變,使之有利於你。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以《論持久戰》為指針,使紅軍由抗戰初期的幾萬人馬發展到百萬之眾,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作戰是你死我活,人生則沒有這麼“嚴重”,但性質和作戰並沒有什麼不同——要實現理想和目標所需要的種種作為就是“作戰”!
既然“人生”也是“作戰”,那麼,當你處境不佳、勢單力薄時,就要把實現理想和目標的時間拉長,而不急於一時。不過這隻適用於本身條件不足、客觀環境不佳的時候。如果條件優越,時機大好,那絕對要投下“主力”,以獲取最大戰果,機會是不等人的!
朱德將軍說,他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不過所謂的“有把握”並不是一廂情願的“有把握”,它是建立在以下幾個基礎上麵。
——對自己的信心!
——對敵情的了解:包括軍力大小、武器裝備、對方統帥的性格、戰情……
——對自己軍力的了解:知道自己怎麼做,也就是在知己和知彼後,知道自己如何打這場仗。
如果對這一切都不了解,也沒有信心,那不能算是“有把握”。當然,都了解了也不一定能打勝仗,但打勝仗的比率卻比一切都不了解高。“有把握”也是一種信心,這種精神上的武裝對打勝仗也是大有助益的。
也許你會說,作戰也有“以少擊眾”的情節,此話沒錯,不過這樣的例子不是很多,而一個負責任的指揮官也不會故意以少擊眾,總是要使自己的戰鬥力處於優勢才會出擊,一則可以保證戰果,一則可避免無謂的犧牲。因此當條件不成熟時,最好采取穩健的策略,否則與不利於你的客觀環境硬拚,失敗的機率就會很高。“主力”一被殲滅,要東山再起並不是很容易的,有些人就因此信心喪失,一輩子自暴自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