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性品”,是為了讓你發現自家的寶藏,讓你明白什麼是心性,什麼是真心。
吾有陀羅尼,亦名金剛心。
欲得勝道果,當下即見聞。
佛教所說的真理是一種生命本有的智慧,它有很多個名字,有時叫愛,有時叫善,有時也叫美。
“吾有陀羅尼,亦名金剛心”中的“陀羅尼”,也就是我所說的“心性”。
關於陀羅尼,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包括有總攝、總持、能攝、能持等等。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了陀羅尼智慧,所有佛法都忘不掉,能永遠記著。它可以憶持各種各樣的善法,可以防止各種各樣的惡法。無量的佛法都在陀羅尼中,有了它,你才能說法自在。有了陀羅尼智慧,所有佛法便自然而然地從知識與行為準則變成了你生命本有的一種“靈光”,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你的生命。你無須刻意提醒自己,自然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既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沒有所謂的敵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你鍛煉心靈的道具,一切經曆都在豐富著你的生命體驗,使你變得更加博大和快樂。你心裏沒有了欲求不滿,也沒有了憤憤不平,自然活得自在逍遙。從此,你的舉手投足無不在詮釋大善、大美的真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你的行為都是佛法的真實體現。比如,隻要真誠,所有人都能讀懂我的小說,都能從中得到他們需要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我寫的不是概念化的佛法,而是生命和靈魂的真相,我的寫作就是佛教智慧的靈活運用。再舉個例子,假如你從心底裏愛你的母親,那麼你即使從沒讀過《如何跟母親相處》這類書籍,也絕對不會做出傷害她的事,你甚至會不忍心令她擔心失望,你的所有願望,都是希望給她帶來快樂。
陀羅尼智慧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真心”,真心就是與妄心相對的那顆心,是一顆不會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心。佛教裏麵,對“真心”有多種不同的稱謂。例如,菩薩戒稱之為心地,般若經稱之為菩提、涅盤,華嚴經稱之為法界,金剛經稱之為如來,金光明稱之為如如,淨名經稱之為法身,起信論稱之為真如,涅盤經稱之為佛性,圓覺經稱之為總持,勝鬘經稱之為如來藏,了義經稱之為圓覺,等等。也有人隨心將它喻為自己、正眼、妙心、主人翁、無底缽、沒弦琴、無盡燈、無根樹、吹毛劍、無為國、牟尼珠……實在是名號眾多,無法盡數將其摘錄於此。但是假如你明白了真心,便自然懂得它們的所指。
真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真心實意”不太一樣。兩者的區別在哪裏呢?前者是一種遠離一切妄想的智慧清明狀態,就像一張白紙--不過,你在白紙上畫畫會留下痕跡,真心狀態下的人就算經曆再多再大的事情,心裏也是不會留下痕跡的--而後者,則僅僅是不作假而已。不作假,便說明心中有了真與假的對立,但真心的世界是不存在對立與分別的,究其根本,連人這個存在都是一個不斷發生著細微改變--比如細胞的新陳代謝、想法的改變、知識結構的調整等等的幻象,哪還有什麼作不作假的區別?真正的“不作假”,隻是一種誠實的態度。況且,不作假並不代表對事物的看法及處理方法不受偏見的影響,也不代表能對結果隨緣。比如,一個你非常討厭的人獲得了你夢寐以求的工作,你會不會感到不開心?能不能淡然看待這件事?真心狀態下的人是淡然的,他們的淡然並非一種掩飾或者克製,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隨緣,所以他們更像鏡子,能如實照出鏡前的人和事物,不會醜化它,也不會美化它,更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狀態,它是客觀、全麵且清醒的。這種不會改變,就是“如如不動”。真心雖然沒有實體,卻不會被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所摧毀,因此也被稱為“金剛心”。金剛心,就是壞不了的真心。明白真心,便擁有了一種像金剛一樣不可摧毀的智慧,它能使人遠離愚昧,遠離各種假象的迷惑。
為什麼叫“金剛心”?《三藏法數》中說:“金剛體堅用利,能摧碎諸物。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不為妄惑所侵,能斷一切結使,成阿羅漢。若在菩薩,即能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是名金剛輪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