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貧道不是隨便的人!(1 / 3)

靈玄觀在後世並不是很有名,跟前度劉郎今又來的玄都觀的名氣相比的話絕對是天上地下的差距。當然,這是在劉禹錫出名之後的事情了,事實上在現在的長安人的心目中,靈玄觀的名氣與玄都觀相比,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靈玄觀是天,玄都觀是地!

當然了,如果這麼算起來的話,那麼袁天罡的玄妙觀就可以直接刨坑把自己埋了,因為他們連地都不如,名氣都已經鑽到地底下去了。

現在靈玄觀之所以出名,全要得益於一個人,上清派的現任掌教真人,王遠知!

這位王真人,是道教曆史發展上絕對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因為在王遠知之前的時候,道教最出名的一個教派,茅山派或者說上清派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宗教體係。不管是被茅山派尊稱為開派祖師的三茅真君,又或者是號稱發揚光大了上清派的抱樸子葛洪真人,其實都不過是跑單幫的道士,跟茅山派的宗教體係沒有太大的關係。

就算是王遠知的師傅,被稱為‘山中宰相’的貞白先生陶弘景,其實也是一個類似葛洪這樣的半隱逸半涉入政治的高人隱士,而不是那種宗教改革家。所以上清派一直到了隋朝之前的時候,還是一個小貓小狗兩三隻的小門派。

但是在王遠知的手裏,這一切都改變了。

這位王真人修道的水準不好說,但是組織能力真是崗崗的啊,他三十多歲的時候,在茅山組織講學,大開山門,收度弟子,十年之後,他就把上清派從一個不足十人的道教宗派發展到了數千人的超級門派。

這種能力,真心無敵了,就算是後推一千五百年之後,除了那些搞傳銷的精英之外,恐怕也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一點。

而且,王遠知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能力,不但把人拉近了上清派,而且還管理的井井有條,上清派現在絕大部分的禮儀典範,規矩條例等等之類的事情,都是王遠知在這段時間之內自己搞定的。

十年的時間,把自己的門派擴大了幾百倍,這也許看起來不算什麼,但是這裏有一個前提,就是王遠知的上清派在高速發展的這段時間,是隋朝,也就是說國家正在大力支持佛教,很多原本很興盛的道門宗派在這段時間的發展都遭遇到了寒冬的時候。

認真說起來的話,王遠知在發展上清派的時候,差不多就跟禪宗現在的環境相仿佛。當然,王遠知最牛叉的還不是這種類似傳銷,洗腦的手段。他的眼光也是極其的賊,

隋末的時候,王遠知看到馬上就要天下大亂了,於是立刻下注,跑到了晉陽傳道,並且直接告訴當時還是晉陽留後的李淵陛下,說十八孩兒主神器這話說的就是你啊,你一定可以當天子的,加油吧,我看好你哦!

然後等李淵陛下真的當了天子之後,王遠知真人靠著這次先知先覺就立刻抖了起來,先是被李淵陛下冊封朝散大夫,去年的時候又被加封成光祿大夫。天下所有的高道之中,隻有岐平定的地位在他之上。

但是問題是,人家岐平定是真金白銀的拿出來,傾家蕩產的在支持李淵才換到了現在回報,而王遠知就是空口說了一句白話就撈了這麼大的好處。

因為王遠知真人如此顯赫的身份和如此牛逼的名氣,所以連帶著上清派的地位也再次提高了起來,從武德元年到現在,上清派的人手又翻了兩番,就算是岐平定的樓觀道,恐怕也沒有辦法和上清派相提並論了。

而靈玄觀,就是王遠知真人在長安的時候住的地方。

看著眼前這占了幾十畝地的道觀,悟空真是一臉的羨慕嫉妒恨啊。雖然說黃梅正覺寺的麵積比眼前的靈玄觀還大一些,但是問題是人家這是在長安啊,寸土寸金的長安啊,長安居大不易的長安啊。

自己那種鄉下地方的地價,怎麼跟這種黃金地段的地價相比!

當然,靈玄觀雖然名氣大,但是畢竟是道觀,最多就是有一些道士們不睡覺,在院子裏養氣存神之類的事情,也沒有那種巡邏的衛兵之類的玩意,所以悟空幾乎沒有費任何的力氣,就輕鬆的潛了進來。

跟著悟空隨便催眠了一個小道童,就打聽到了那個對臨海公主心懷不軌的王軌的情況。似乎這個道士王軌還是一個大人物,他是上清派法主王遠知的親傳弟子之一,換句話說,他跟黃梅的徐道邈和陳羽是一個等級的人物。

其實悟空不知道的是,這位王軌不僅是王遠知的親傳弟子,而起還是琅琊王氏的嫡係子孫,王軌的先祖王銛是著名的丞相王導的孫子,王軌的父親王瑜也曾經在陳朝的時候做過著作郎的職位,絕對的名門世家子弟。

不然的話,王軌也不會覺得自己可以配得上人家臨海蘿莉,於是見麵之後就寫情詩去**人家了。

悟空打聽出來王軌的住處之後,直接用催眠術抹掉了自己見到這個小道童的記憶,然後把昏睡過去的小道童丟到了門背後的一個角落裏,然後自己接著穿房越脊,順著小道童所指的方向就溜達到了王軌自己住的院子裏。

但是當悟空小心翼翼的戳破了窗戶紙,朝屋子裏看進去的時候,頓時就吃了一驚,因為在屋子裏,竟然坐著兩個道士。

這是搞什麼?不是據說這個偏院就住著王軌一個人嗎?

就在悟空正疑惑的時候,就聽裏麵的一個道士說話了,“師兄,太子殿下已經派人來請了好幾次了,我已經推搪不下去了……”

“師弟你就是欠缺一點耐心。”另一個道士從容的說,“太子與秦王爭奪帝位,無論勝負,都與我們上清派無關,貿貿然的卷進去的話,不管是站在誰的那一邊,恐怕都不會像現在這樣超然的地位,而且一旦選錯了話,說不定我上清派的基業,就有傾覆之險啊。”

“但是我們這麼一直中立的話,等太子或者秦王繼承了大統之後,恐怕我們也會遭到他們的記恨啊!”先說話的這個道士憂心忡忡的說。“潘師兄,你一直追隨在法主左右,現在法主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