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回:欲謀長以遠(下)(1 / 2)

“依照微臣的想法,最為妥當的辦法莫過於邀民共參政事,這樣一方麵在下轄的治下之民之中可以安民間猶慮觀望之心,另一方麵在朝廷則可以興利除弊,斷絕胥員們每每借著推行律例政策的時機,利用職權,大加侵漁把持,行魚肉百姓之實。這樣子就可以革清前弊。說道這件事情,我還有句話想說個太後聽,微臣以為如今為了時局的安穩和清明,應該秉持無例不可興起的宗旨,往往一例興起而為禍四海。如今國庫入不敷出,如果不加以控製,可能虧空之事在所不免,如果再有什麼濫報軍餉,軍費的例子。則一旦再動刀兵的時候,恐怕連給士兵的糧草都沒有辦法籌措夠。俗語說的好,皇帝不差餓兵,如果真的到了那個地步,那就是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如果有些別有居心的人再在軍中加以鼓動裏間,恐怕對於朝廷是相當不利的事情。所以我覺得要把無例不可興是為國庫支出的最重要的一個規矩才對。這樣子朝廷才能夠有足夠的力量統禦軍隊,就算邊疆再度告急,也可保無憂。”

這番話說道我悚然動容,我深深的點了點頭讚許到:“這些話不愧是謀國之言,實在是再好沒有了。不過全部依照舊的規矩,那些官員們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事情難道就不能過問麼。”

“不,微臣是說無例不可興,不是說有弊不可除。這是兩碼子事情,朝廷當然要革除情弊了,弊端一除,對朝廷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不過曆來除弊是很困難的事情,朝廷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才好。”

“說的是,興利除弊原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依照哀家看來,你的辦法究竟是不錯的,不過國之利器,不可輕易視人。對於關係到國家經濟民生的重大的決策,倘若想要求得天下一致,貿然與民一起開議,恐怕曠日持久也不會達成什麼一致的看法。所以照哀家看來,蕭笑這個極為不錯的辦法,不能一舉推行於天下。隻有按照一定的步驟,慢慢兒來,先挑選一兩個地方先試行一二,倘若反響不錯,再逐步推行。這樣也好有個緩衝,如果立刻就全國推行,可能會讓天下的臣民震驚之餘還以為朝廷出了什麼大事情呢。畢竟曆朝曆代以來,用人的權柄,都是操之於上的,這種做法可是誰也沒有聽說過得,一時之間可能誰也會對這個廣布天下的激進做法有所疑慮的,更何況朝廷中還有一打班素來以孔孟門生自命,一定容不得這樣的事情發生,對於這樣的事情絕對會全力諫阻的,這可是一個大麻煩的事情。”

我有些憂心的說出了我的顧慮。

”太後娘娘聖綱獨斷,明見萬裏。微臣也覺得太後說道分步實行的話,阻力和困擾會來的少很多。國家有這麼大的舉措,一定要仔細考慮各個方麵的反應,以期可以收到絕好的效果,一擊便中,如果不能這樣子的話,那麼可能會牽引日久,搞的物議沸騰,使得我們的整個計劃擱淺了也說不定。到時候的輿論壓力可就不得了了,所以我還是很讚成太後娘娘的意見的。當年朱元璋逐鹿天下的時候,采用了朱升的建議,按照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終於取得了天下的霸權。太後的這個決定也同樣英明,我們眼下的處境,也和當年他的處境有相似的地方,太後這樣子處理這個事情,微臣想那是最好不過了。對天下臣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有人說這種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大事,這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哀家明白,有些事情如果要做,絕對不是一蹴而就,馬上就能見到成效的,朝廷裏頭這麼多的文武大員,按說大家隻要齊心合力,那麼朝局也不是現在這種樣子,局勢也不會衰頹到如今這種地步。朝廷中的這些文物大員之中,好些都是光動口不動手的吃閑飯的,嘴上雖然說得好聽,表麵上看起來好像也很順從,可是到底是不是和我們一條心那就不知道了,也許隻有他們自己本人才知道。所以這幾年下來,哀家對朝廷算是看透了,朝廷每年那麼白花花的養廉銀子花下去,也得不到一個好字。到頭來朝廷就是想要那些屍位素餐的大員們激發天良,好好報效朝廷,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下麵的那些官員小吏了,那些人都是成了精的,一心隻知道如果化公為私,根本不考慮朝廷的事體。”

“朝廷的體製攸關,相信朝廷的大員也不是不想要出力報效的,隻要太後對他們好好宣慰一番,激發他們的天良,我相信就算太後想要推行什麼樣的新政都是沒有多大關礙的。”

“接你的吉言,這個局麵能夠好好的維持下來,朝廷的體麵也能夠得以保全才好。”

“臣等自當奉公職守,全力報答太後和皇上的天恩。”

“蕭笑,以前我說封你個侍郎,並不是開玩笑的事情。以你的才能,讓你做個小小的侍郎那也是很屈才的一件事情。你想不想做個堂官呢,要不你就去吏部做個尚書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