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後言重了,皇太後和皇上的浩蕩皇恩,微臣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為報,此事本是微臣職責所在,微臣豈敢望朝廷的恩惠。”
“海統領,你也不必如此謙虛,你做的事情朝廷和哀家都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的,偌大的朝廷,如果要再找出一個比你海東青海統領更加忠心的臣子,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哀家今天對你說的此番話,一則是勉勵你的意思,二則你也實在是當得起朝廷的恩典。不過眼下國事蜩螗,還不是給海統領敘功加恩的時候,所以不等不放一放。”
“微臣惶恐,微臣一定為朝廷盡心竭力,報答太後和朝廷對微臣的知遇之恩。”
海東青又在地上磕了一個頭,然後抬起頭來啟奏說:“太後,微臣是不是要和吳大猷同時出京呢。”
“恩,這件事情哀家還要好好的想一想,海東青海統領,依照你的意思是兩人同時出京好,還是你們兩人一前一後來到合適。”
“以微臣的意見,還是分開來比較妥當,應為好些人都盯著微臣,一旦微臣和吳大猷一起出京,雖然名為剿滅山西的流民,可是也會無端惹起很多人的猜疑,對朝廷不是什麼好事情,所以以微臣的意思不如讓吳大猷先行出京師,然後以讚襄軍務的名義派臣飛馳山西,前去幫助這個吳大猷剿滅山西的流民之亂,這樣不易惹起朝廷中人的懷疑。”
海東青海統領的這番奏對極為稱旨,我事先也考慮過,如果派兩人同時出京師,動靜太大,恐怕會引起袁震東大將軍的注意。而另外的一層顧忌就不能和這個海東青海統領說了。我的另外一層顧忌是如果派海東青海統領和吳大猷一起出京師奔赴山西,雖然也說的過去,可是在於秦蘭亭和吳大猷這對師生可能會做如此想。他們會覺得朝廷對吳大猷還是不放心,所以特意派遣禦林軍的海統領跟著吳大猷一起出京,名為副手,其實就是監視。
眼下朝廷中的許多大事還需要秦蘭亭大人的支持,所以我不能讓秦蘭亭大人對我和朝廷在心裏存在這麼一個疑慮,所以海東青的這番奏對很和我的意思。所以我當下就依允了海東青的意思。
“海統領言之有理,這幾天朝廷就會有恩命下來,讓吳大猷飛赴山西會辦賑務,然後再命海統領刻期奔赴山西,作為吳大猷的副手,鎮剿作亂的流民。”
“太後聖明,如此則朝廷比如可以消弭大禍,保我宗國社稷萬年不墜。”
“海統領,借你的吉言,希望朝廷這一次也能平安的度過這般的大劫難。”我微微的歎了一口氣。
晉封袁震東大將軍為朝廷的一字並肩王的上諭發下去之後,果然如崔文傑大人所言,舉國的百姓都覺得這是曠代的恩典。所以街頭巷尾,茶餘飯後很多人都將此事作為一件消閑的趣事來談。本來依照本朝聖祖皇帝的祖訓,外姓是不得封王的。如今封了這麼一個王爵,而已還是幾乎可以跟皇上平起平坐的王爵,自然就引起了朝野的轟動。
袁震東大將軍在邊疆已然從我的透露的口風之中知道了朝廷要給他封王的意圖,而且已然通過朝中的耳目知道了當時我和諸位大臣商議此事的情形,認為這次朝廷恩出特典,是對他這番功績的最好表彰,所以不疑有他,已然上了謝恩的折子,不過折子裏頭卻是力辭的意向。
我知道對於袁震東大將軍而言,隻要他不懷疑朝廷的此番封他做朝廷的一字並肩王的用意,自然不會這麼早就舉兵造反了。所以見到了袁震東大將軍從邊疆飛遞過來的謝恩的折子,我很用心的看了幾遍,推敲了一下袁震東的用意,不知道袁震東究竟是什麼意思,當天晚上,我心事如潮,根本就無法入眠。倘若袁震東大將軍不接受這項朝廷的恩命,那麼袁震東大將軍極有可能這幾天時間內就要發兵征伐朝廷了。而吳大猷才剛剛派出京師,還在奔赴山西的途中,袁震東如果猝然發難,朝廷一無應對,那麼局勢必然對朝廷極為不利。我都有意發令讓海東青派兵出鎮京畿的意思了,不過最後想了想還是先和朝廷的宰輔崔文傑大人好好的商議一下,再做決定。
所以第二天我早早的便讓崔文傑大人進宮,給崔文傑大人看了那份袁震東力辭恩命的奏折。
看完奏折,崔文傑大人將奏章交給了伺候在一旁太監。
我問道:“我問道,崔文傑大人,依照你的判斷,袁震東大將軍上的這份折子到底是什麼意思,袁震東大將軍是不是不想接受朝廷的這份恩命呢。”
崔文傑回奏道:“皇太後,臣的看法卻是相反,這份袁震東大將軍力辭的奏章其實不過是袁震東大將軍故作姿態而已,當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