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七回:本參李萬山(下)(1 / 2)

“這不是講官跟我提到的“易子而食”的典故麼”我驚詫的打斷了袁震東的敘述。我在做了太後之後,便吩咐一些翰林院的才學宏達的翰林每日輪流為我講一些曆史上的治平之事,還借鑒吸收,幫助自己料理政務,所以這樣的典故也是聽說過得,不過我以為這樣的事情不過是出現在那些暴虐的君王時候的事情,沒有想到如今這樣子的承平盛世居然也出現這樣駭人聽聞的事情,一聽之下,頓時感到十分的震驚,可是震驚之餘,我心中還暗自起了一個警惕,如果山西的賑災要務還是不能妥善的料理的話,這樣的事情可能會層出不窮的發生,這對於如今的朝廷來說可是不得人心的事情。所以這種事情一定要妥善處理,而且要盡快。

聽得我這麼問,袁震東點點頭說道:“皇太後聖明,這樣的事情和書籍上所載的那個“易子而食”的典故,其實相去不遠。所以微臣以為朝廷的人根本就不得力,秦蘭亭大人雖讓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可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不知道秦蘭亭的這些山西門生們是怎麼做百姓的民牧的。尤其是山西巡撫李萬山,微臣想要指名嚴參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這個山西巡撫李萬山。”

聽得這個袁震東如此說,我突然想到袁震東說這番話的本意是想要搞掉秦蘭亭在山西的這個巡撫李萬山,這個時候我突然覺得,事情可能不是我想象的這麼簡單。袁震東並不是想要搞掉秦蘭亭,他的真實的意思是想動這個山西巡撫李萬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雖然袁震東和秦蘭亭交惡是事實,可是沒有聽說過這個山西巡撫李萬山和秦蘭亭有過什麼私人的過節這樣的事情,難道這個李萬山在什麼時候得罪了袁震東麼,好像沒有聽到秦蘭亭和崔文傑提起來過。那麼袁震東想要攻掉李萬山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一時之間我也想不明白,所以我便開口說道:“李萬山是朝廷的巡撫,眼下山西雖然受災,還不適合撤換這個山西的巡撫,李萬山在山西多年,人地兩宜,如果此是調開或者撤換李萬山,等於是臨陣換將,對於朝廷在山西的賑災事務有所妨礙,所以哀家的意思暫時還是不動這個李萬山為宜,待得朝廷派人查清楚山西巡撫李萬山此人是否有營私舞弊,中飽私囊或者監守自盜的情事之後,再行處理。袁愛卿以為如何。”

袁震東原本以為我一怒之下,會聽從他的話馬上下令罷免了這個山西巡撫李萬山,可是出人意料的事我沒有接納他的這個建議,所以不免有些氣餒,不過袁震東心機深沉,所以雖然心中有些不快,然而終不免在神色上有所反應落到了我的眼中,我看在眼裏頭,明白袁震東可能對我剛才的話有些不願意接受,所以我想了一想袁震東指名嚴參山西巡撫李萬山的話,借坡下驢的說道:“不過袁大將軍既然指名嚴參這個李萬山巡撫,朝廷自然也會盡快的派人奔赴山西,暗中查辦這件事情。如果真如袁大將軍所說,就算這個李萬山是秦蘭亭大人的門生,可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朝廷也是斷然不會包庇這個山西巡撫李萬山的。袁震東大將軍以為這件事情哀家如此區處,是否適當。”

袁震東聽到我這麼說,也無法反駁,隻好說了一聲:“太後聖明,此事如此辦理,才是正理。震東剛才激於義憤,所以對於朝廷的命官多有指斥,這是微臣的不是,希望太後不要怪罪微臣。”

我微微一笑道:“將軍本是為了黎明百姓,出於義憤才指名嚴參山西巡撫李萬山,這樣子的事情哀家怎麼會降罪於你。何況袁大將軍是朝廷的柱石之臣,朝廷還有很多地方要依靠將軍的大力,絕不會由於這樣的小事情而歸罪於袁大將軍的。”

“慈聖的苦心,微臣是明白的。太後如此維護臣下,微臣感激涕零,無以為報。微臣自當盡心竭力,力效驅馳。”袁震東已然知道我已然拿定了主意,所以也沒有在堅持自己的意見。對我的溫言撫慰也做出了一番回應。

“既然袁大將軍明白了哀家的苦心,那是最好不過了。至於你剛才奏請的事情,哀家自然會派人下去好好料理。隻是你對哀家說秦蘭亭不適宜擔任宰輔之職一事,茲事體大,不是如今哀家可以一言而決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情,還要容許哀家回去之後好好考慮,袁震東大將軍,哀家在這裏想要先問你一句,你此番奏報哀家說秦蘭亭宰輔立身不正這番話可是你出於自己的私心。”

“微臣所奏之事,都是出自公心,為了報效朝廷而已,絕無自己的私心在裏頭。”袁震東斬釘截鐵的說道。

“哀家聽人說起過,你似乎和秦蘭亭有過過節,是否有這樣子的事情。”我緊逼了追問了一句。

“這,微臣是跟秦蘭亭大人有過過節,不過那也是為了朝廷公事上的爭執,其實並無私人的恩怨在裏麵,皇太後聖明,自然能夠洞鑒一切,如果有人在太後麵前說微臣和秦大人有過私怨,那肯定是那個人在太後麵前搬弄是非,撥弄口舌,還望慈聖能夠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