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二回:太後定乾坤(下)(1 / 3)

次日,一匹快馬載著一個侍衛清晨就衝出城門,馬不停蹄的朝著四川趕去,似乎又是一個陰謀的開始,官場上的事情,實在是有些冷漠,人的智慧和智商在這上邊你也已經被發揮到了極限。

半月之後,四川的奏折便成了上來,聲稱袁震東在攻陷城池的時候隻是大肆的收受賄賂,欺壓民眾,幾封奏折在早朝上當中念了出來,皇帝坐在正位上,難得的今天沒有微笑,而是淡淡的看著群臣,皇太後坐在他的旁邊,說道:“諸位看看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辦吧!”

群臣中沒有一個說話的,都互相看看,保持沉默,現在這種時候誰也不敢出來當先頭鳥,稍有不慎,就屍骨無存,他們寧願保全現在的位置,也不願意冒險區獲得某一方麵的好感。

於是,幾天之間,袁震東不在軍營,幾乎所有的頭目都被換了人選,有些親身大將被革職,直接召回京都,一下子再也沒有了用途,而遠在四川的袁震東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已經晚了,頓時死了心。

過不多日,果真有聖旨下來,召袁震東入京,可是這一去凶多吉少,袁震東在宅子裏徘徊了幾日,終於下定決心再去京城中搏一把,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於是便帶著****朝著京都而去。

京都之中似乎一切都很平常,百姓們安靜的過著自己的日子,並不曾感覺到洶湧澎湃的暗流,這時候一架馬車緩緩的駛進了京都的城門,袁震東誰也沒有去找,因為他擔心自己會連累他們,他抱著一絲僥幸,或許皇帝可以赦免自己,然後自己告老還鄉,他真的是有些累了,在這個構型都叫的朝廷當中,忽然感覺到自己已經不勝當年,或許真的應該高老還鄉了吧!

袁震東來到自己在朝中的宅子,找出官服來準備好,今夜休息一夜,明天就要上朝了,到時候一切自可見分曉。

……

……

第二日袁震東便早早的起床,打點好一切之後去了早朝,早朝之前遇上好多以前的同僚都不敢跟自己說話,袁震東更加感覺到事情好像有些不對頭。

朝堂之上,皇帝將袁震東的罪過一一年出,不給他腳邊的機會,便已經卸去了職務,捉進了天牢當中,許多以前擁護袁震東的人也跟著吃了虧。

不就之後,經過皇帝和皇太後商議,終於將袁震東在天牢中秘密處死掉了!

袁震東死後,皇帝到了大婚的年齡,但是他覺得自己想做一個一代君王,那麼就必須要脫離母親的管轄和壓製,唯有這樣,自己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皇帝。

自古垂簾聽政的不在少數,那些皇帝不是傀儡就是懦夫,最後沒一個有好下場的。

但是自己不一樣,皇帝心中已然有了想法,自己想做一個光明正大,浩然正氣的皇帝,那麼必須就得獨掌政權,隻有獨自掌握了政權,那麼自己才算是一個真正的皇帝,還不是生活在自己母親羽翼下的小鳥那樣。

皇帝想要獨自執政,這皇太後也是隱約的感覺到了一些,但是她並沒有很在意,眼下袁震東剛死,朝政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她去處理,她現在對誰都有些不信任,包括自己的兒子在內,所以很多事情她必須都得自己親自過問,包括很多奏折啊之類的東西,自己不過問一下就算皇帝簽了還是不能算數,必須得再經過她的批準。

她其實倒沒有想怎麼怎麼想,畢竟天下父母心,虎毒還不食子呢,何況自己十月懷胎生出來的兒子,所以自己完全不可能去想怎麼怎麼樣。

但是她兒子不這麼想,她越是這樣,皇帝心裏就越是氣。

這年紀輕的人啊,容易叛逆,特別是這種皇子之類的,平日裏持寵而驕,根本不把人放在眼裏,做事情都是憑借自己的喜好,根本不幹他人。

而如今他隻是一心想當個大氣的偉大皇帝,就算是生自己養自己的母親,他也覺得有些礙事,根本就不覺得有任何對自己有利的地方,在他看來,自己才是皇帝,而他母親則是皇太後,太後理應在把事情都處理完之後去後宮頤養天年,為何還要出來和自己爭奪這一大片江山呢?

有了這想法之後,皇帝和皇太後兩人是漸行漸遠,這樣做無異於那些同床異夢的夫妻一般,根本兩人之間就少有交流,和之前一心對付袁震東的時候那時候的母子連心一般不一樣,兩人現在說話也少了,也變的比較拘謹了,連麵都沒事不見了,不知不覺中,母子之間的裂縫開始越來越大。

這時候山西旱災,有人報了上來,而在朝會的時候太後是沒有出場的,她也沒有垂簾聽政,按照一般的意思,這些事情會拖上兩天,等管事太監和自己的兒子親自來把問題交給自己來處理,而她也會把事情按照自己覺得最合適的意思處理下去。

而這時候,在朝會的時候,聽說山西大災,為了顯示出自己的仁慈和大義,皇帝陛下親自擬訂了詔書,宣布全山西所有官倉大開,官府發放賑災糧,並且從國庫內撥出白銀五十萬兩,派遣吏部尚書為欽差大臣,自己代表自己去山西探察災情,不日出發。

這君無戲言,這皇帝說出的話都是聖旨啊,這朝中大臣哪有敢多嘴的,幾百個聖上英明讓皇帝心裏很是愉悅。

事情發生後,當天晚上管事太監就向太後稟報了這件事,太後一聽大怒,這可是大怒啊,真的是惱羞成怒,這自己兒子不知天高地厚,隻知道逞一時之快,卻完全不顧慮朝廷的實際困難,輕易的就說出打開山西全部的官倉,還要從國庫裏撥出50萬兩白銀,這簡直是把她氣的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