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四章 界限(3 / 3)

他雖然不是大代言,但剛才代表糾評台上製天子宰相,下壓執政幹預,一時之間氣勢如虹,場中人人聞言凜然,隻有馮道看著他,雙眼一片黯淡。

幽州如今宮殿不齊,郭汾便與宰相、樞密、翰林去到張邁以前使用的金帳繼續廷議。

郭汾道:“現在人少了,我反而覺得好說話了,諸位,契丹已經打到大門口了,各位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鄭渭道:“其實這個事情,十分簡單。元帥西巡之前,曾作多方布置,有一些布置他雖然沒有全部跟我明說,但他卻特地去過定遼,多半彼此心中早有默契。這裏除了丁學士曹樞密,沒幾個懂軍事的,丁、曹二位也不足以掌控偌大局麵。楊易近在密雲,應該先召他一問,所有後續行動,包括委任他什麼職位,等他來了之後,再作決斷也不遲,何必現在就在這裏作無用的議論!”

郭汾道:“各位宰執、樞密、翰林,以為如何?”

眾人一聽,都覺得可行,郭汾道:“那就下令,讓楊易來吧。”

這個廷議數言便決,就派了信使向密雲發出了召來令。

密雲近在咫尺,楊易又早有準備,得令便行。他將養了兩年,身子已無大礙,上陣殺敵還不行,騎馬趕路完全沒問題了。

楊易身邊雖有一府的守衛兵馬,但他隻帶了十餘騎,微服南下,到幽州時繞路從南門入城,觀看那日奇襲餘景,對身旁的兒子說:“契丹不虧是稱雄百年的強族,還有這樣的人才!聽說那日黃昏契丹隻有三百騎,竟然就敢奇襲幽州!如果他有三千騎,幽州興許就毀了!如果是三萬人的話,那後果當真不堪設想了!”

楊華道:“若是三千騎,就不可能悄沒聲息地逼近幽州了。”

楊易笑道:“那說的也是,不過當初在泃鎮登陸的數萬大軍如果能破釜沉舟地一口氣湧向幽州,那局麵也將大不一樣。”

父子兩人進城之後,郭汾親自來迎,楊易此來雖然低調,但消息還是很快就傳了出去,楊易在密雲療養的事情一直處於絕密,幽州軍民聽說鷹揚將軍到了,驚訝之餘無不人心振奮,人人都鬆了一口氣,紛紛道:“這下好了,有鷹揚將軍在,幽州沒事了!”

楊易幾乎是隻身入城,未帶兵馬,但國人聽說他來了,就像城內平添了十萬雄師一般!

如今正值戰爭期間,郭汾也沒空與楊易敘私,楊家父子一來就請進了大帳,郭汾仍坐主位,鄭渭在右首席,留了左首席等他,楊易坐定,楊華侍立,郭汾道:“讓大將軍笑話了,我一個女流之輩,守國不力,竟然讓契丹打到幽州來了!想想真是可恥!”

“打到幽州又如何?就算把幽州都燒了,又如何?”楊易道:“我軍軍力未損,夫人與世子無事,那國家就是穩如泰山!其餘的小節,由得他去吧。”

郭汾說道:“就怕中原人不經嚇。混亂起來,可就害了國家。”

楊易笑道:“沒被嚇過,所以不經嚇,嚇過幾次就好了。”

郭汾、丁寒山、楊華等都笑了起來,李沼卻甚是不滿,說道:“民為國本,大將軍怎可如此輕民!”

楊易虎目掃了過來,問:“這位是?”

範質起身,為李沼、趙瑩、李昉等楊易不認識的人作了介紹。

“原來是李執政。”楊易道:“民不自強,自然為人所輕,我不覺得我說的有什麼錯!”

李沼站了起來,鄭渭截口道:“現在且討論軍國大事,兩位見解上的爭議,以後私下再辯論不遲!”李沼亦自覺魯莽,告罪坐下。

鄭渭續道:“如今劉知遠、安重榮、李守貞都是蠢蠢欲動,徐知誥屯兵在淮河,顯然也是不懷好意。漠北又有二十餘部叛亂!契丹更是大舉東侵。國家烽火四起,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才好。”

“容易!”楊易說道:“劉知遠有郭威和慕容春華盯著,不去管他。現在契丹都打入燕京地麵了,安重榮李守貞都還隻是蠢蠢欲動,那就永遠隻敢蠢蠢欲動了,也不去管他。東漠北有石堅,西漠北有石拔,他們兩人都還沒有告急文書來,我們何必著急?至於徐知誥增兵淮河……”

楊易說到這裏,敲著桌子沉思。

郭汾道:“楊光遠隻怕壓不住整個李齊,是否要往魯南增兵?”

“不增兵。”楊易道:“讓淮北駐軍後撤。”

郭汾一奇:“後撤?”

“是,後撤!”楊易道:“讓出一片一馬平川之地,讓李守貞以騎兵巡邊。作出徐知誥如果敢北上,那我們就以騎兵在淮北和他打一仗的姿態。所謂‘南人行船、北人騎馬’之說早已深入人心,我唐騎威勢又震懾寰宇,以吳兵之膽,我料定他不敢越過淮河,以步攻騎!”

郭汾聽得連連點頭,楊易又說:“現在所謂的烽火四起,大部分都是虛火,隻有一處是真的那就是契丹。其它所有的蠢蠢欲動,全都是看著遼東形勢而動。抓住一點,不及其餘。隻要滅了契丹這把火,其它的虛火就怎麼也燒不起來。所有力氣,隻向契丹這個方向使去,隻要契丹解決了,所有事情就都解決了。”

曹元忠道:“昨日在糾評台,有人建議號召天下軍鎮入燕勤王,大將軍以為如何?”

楊易笑道:“是哪個不懂軍事的人在亂扯淡?勤什麼王!整個大燕京地區,有騎兵二十四府,步兵二十四府,工事兵十二府,全都是經曆過戰事的老兵!還有輔兵可隨時征集,軍資充裕,兵勇敢戰,更別說我們還有許多大大優於契丹的戰爭器械,一旦集結,什麼仗打不贏?在臨潢府時,因為萬裏北征的緣故,這些重型器械都沒能帶過去,如今可都早運到燕京來了。有這樣的戰力,又是在燕薊平原這樣無有險隘的戰場,根本都不需要用什麼計謀了,甚至也不需要什麼名將坐鎮!隻要後方不亂,軍馬集結,指揮得當,列陣推過去就行了!契丹不來便罷,若是敢來,來十萬叫他死十萬,來二十萬叫他死二十萬!若是沒有這樣的底氣,元帥會放心西巡?”

他輕描淡寫一番言語,把範質李沼等人都說得呆了。

鄭渭笑道:“這樣一番話,才叫人聽了放心。”他對郭汾行了一禮說:“委任楊易為樞密使,於規製不合。委任楊易掌握兵權,也有人思疑猜忌,阻力不小。楊大將軍剛才又說,此戰不需名將坐鎮,既如此,臣建議委任楊易為大學士,總領翰林院,有他作為天子總顧問,料來此次對遼攻戰便不會出什麼疏漏了。”

範質愕然,李沼也是茫然道:“委任楊大將軍為翰林院大學士?這……這……”

鄭渭道:“翰林院為天子之智囊與顧問,如今又在戰爭期間,最需要以一個軍事大家來領銜。以楊大將軍的才識,李執政以為不夠格麼?”

在李沼的印象中,翰林院大學士那應該是博學鴻儒擔任才對,哪有讓一個常年統兵在外的武將來擔任的?但給鄭渭一說,想起張邁對翰林院的新定義,又覺得好像沒什麼問題。

郭汾見範質李沼都無話可說,楊易也沒有反對推辭的意思,便點頭道:“好,那就委任楊易為翰林院大學士,明日便發糾評台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