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9月5日,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開幕。約翰·亞當斯作為馬薩諸塞州的代表出席了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亞當斯與他那位激進派的堂兄塞繆爾一樣,寄希望於通過這次大會使北美各個殖民地聯合起來,共同反抗英國的壓迫和剝削。但當時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代表都希望通過和平協商解決殖民地與宗主國的糾紛,而不要把矛盾激化。這使亞當斯感到極為憤怒,他在會議期間的日記中寫道:“在會上,人們總是那麼嘀嘀咕咕,嘮嘮叨叨。與這幫智者在一起字斟句酌、沒完沒了地擬訂什麼請願書、講演稿,真令人乏味,世上恐怕再也沒有比幹這種事更使人受罪的了。這些偉大的智者、敏感的評論家、文雅的才子、淵博的律師、明智的政客們,隻知道滔滔不絕地賣弄自己的才識。跟這幫人一起討論問題,真令人厭煩之極。”
最後,經過與會各州代表的努力,總算於9月17日通過一項決議。決議指出,英國議會針對馬薩諸塞州的“不可容忍法令”是不公正的、非法的,並且是無效的。決議籲請公民們拒絕納稅,並宣布要建立一個各州間的協調機構來監督對英國貨物實行全麵抵製。對此,亞當斯感到非常滿意。他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這一天使我相信美洲將支持馬薩諸塞,或者是同它一起死亡。”
會後,亞當斯返回家中,並著手以“新英格蘭”這個筆名為波士頓《公報》撰稿。在一係列文章中,亞當斯精辟地闡述了北美愛國者與英國當局論戰中提出的一些論點,他的文采從此開始聞名。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以商討決定對英國采取的行動。會議期間,亞當斯等激進派力促大會通過決議,采取實際行動以爭取北美殖民地的獨立;但以賓夕法尼亞代表約翰·迪金森為首的溫和派代表,還希望籲請英國議會承認殖民地的權利,使自己繼續在英國統治下當英國人。會議在空談中一天天拖延下去,一直未能達成實質性的決議。亞當斯憂心忡忡,他深恐會議繼續爭吵下去,最終導致南北分裂,使局勢一發而不可收拾,殖民地的獨立也成泡影。於是,他提議聯合各個殖民地的民兵武裝組成一支大陸軍,並提名南方地區弗吉尼亞的喬治·華盛頓上校擔任大陸軍總司令。亞當斯的提議得到與會代表的熱情支持,6月15日,大會一致推選華盛頓為總司令。
從此,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的鬥爭,由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升華為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革命。亞當斯在推動這一轉變中,無疑起了很大的作用。自此以後,亞當斯成為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
人貴自知,真正了解了自己,才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和避免短處。
——約翰·亞當斯
不久,大陸會議推選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等五人組成一個委員會,負責起草《獨立宣言》。這一宣言最後由五人中最年輕的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而推舉傑斐遜擔任這一偉大使命的,正是當年以文采飛揚著稱的亞當斯。他在《自傳》中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首先,傑斐遜是弗吉尼亞人,而我則是馬薩諸塞人;其次,他是南方人,而我則是北方人;第三,我以往一向熱心主張獨立,因而引起別人的厭煩,因此,如由我起草文稿,肯定會比傑斐遜起草的文稿更易受到與會代表們苛刻的審查和挑剔。第四,也是最後一個原因,我十分欣賞他那優美的文筆,可一點也不喜歡我自己的文筆。
如果其他理由不能成立的話,這最後一點理由也就足夠了。”
接下來的會議就各殖民地是否立即宣布獨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辯論。亞當斯說這是“美國辯論過的最大問題,美國空前絕後的最大問題”。在美國曆史上的這一關鍵時刻,亞當斯挺身而出,慷慨陳詞,號召人們為自由而鬥爭。他說得“如此生動而有力,使我們大家都激動得坐不住了”,傑斐遜後來如是說。其結果是在7月2日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告“這些聯合的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理所當然地應當成為自由而獨立的一些州了”。
在亞當斯和富蘭克林的協助下,托馬斯·傑斐遜把這個決議擴充成7月4日所通過的著名的《獨立宣言》。亞當斯在當時寫道:
“我認為,我們的子孫萬代將把這一天作為重大的紀念節日予以慶祝;應該在萬能的上帝麵前舉行莊嚴的祈禱儀式,把這個日子當作解放的日子來加以紀念;應當在整個美洲大陸,隆重地舉行盛大遊行,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和體育運動,並鳴炮敲鍾,張燈結彩,點放焰火篝火,從現在起,永遠地慶祝紀念這個日子。”
恪盡職守,光榮而痛苦地擔任總統
掌管權力,尤其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絕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智慧與才能。連任兩屆副總統的亞當斯,忠實地履行了其職責,為其以後當上總統打好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