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一場稱之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由此拉開了序幕。
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公斤,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路。
說來也巧,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背包帶紛紛脫落,這給他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理由,他們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勒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地又說又笑起來。有個女孩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一見醫生淚水滾滾。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嚐著內蒙古奶茶的清香。
矮小的日本男孩黑木雄介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背包,他卻不從,讓他坐車,他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回去怎麼向老師和家長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喘息了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前進。
下午,風雨交加,路變得更難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腳泥水。當晚7點,隊伍抵達了宿營地。第二天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鄉田先生驅車趕來,看望了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高燒一天多,許多人以為他會將孫子接走。誰知,他隻鼓勵了孫子幾句,毫不猶豫地乘車離去。這讓人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衝壞時,某地一位少工委幹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中日兩位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夏令營宣告閉營,宮崎市議員鄉田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日本人滿麵笑容離開了中國,神態很輕鬆,但留給中國人或者說留給中國父母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剛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幾乎是空的,裝樣子,隻有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食品吃盡,隻好靠別人支持。這不能不令我們反思。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什麼樣的下一代,是做父母的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在“全國關心下一代研討會”上,與會者在肯定我國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同時,對目前青少年教育現狀憂心忡忡。他們有一種共識:這一代的青少年在許多方麵如知識量、信息量大大超過了上一代,但他們又普遍缺乏一種精神,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作風。
有位學者說了一句震人心扉的話:再富也要苦苦孩子。這句話和“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看似對立,實際上又是統一的,它是指對家長來說,不管你多麼富裕,生活條件多麼好,也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出發點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要說經濟,日本經濟的發展速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日本孩子的父母卻沒有像中國的父母一樣把孩子寵成小皇帝,小公主,而是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吃苦,去吃那種中國父母連想也不敢想的苦。當我們在大談祖國的未來是美好的時候,中國的父母可能感到自己的責任之大?當看了或聽了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不知中國父母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