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鄉土美食的王牌,還是土著民族菜肴。因為居住在這裏的遠古人部落,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了飲食文明的進程,同時又吸收了中原地帶的魯菜京菜和俄式西餐的烹調技法,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吃食特點和風格。在這裏我隻是補點幾道菜食供大家品嚐。
首先點一道朝鮮族辣白菜。這道菜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1998年哈爾濱漲大水期間,解放軍戰士在鬆花江上抗洪,繁重的體力勞動累得他們吃不下飯。這天,突然來了一群穿著朝鮮族衣裳的“阿媽妮”,她們為戰士送來了幾大盆親手製做的辣白菜。戰士們一見這有紅有白、清香淡雅的菜,胃口大開,立刻來了食欲,狼吞虎咽地飽餐一頓。“阿媽妮”們見此情景心裏非常高興。此後,一連數天為戰士們送來辣白菜下飯。
辣白菜(又稱泡菜),是朝鮮族人生活中最為常見而又獨具特色的食品。辣白菜醃製的方法並不複雜。先將白菜心放在淡鹽水裏浸泡三四天,然後洗淨控水,從菜葉裏往外層層塗抹作料。作料由辣椒麵、蒜泥、生薑、鹹鹽之類混拌而成。抹好作料之後疊放在缸裏,大約一周以後便可食用了。辣白菜以酸甜辣味俱全而聞名。
再點一個朝鮮族最有代表性的冷麵。這是朝鮮族一年四季常吃的食品,尤其在夏季是去暑的理想之物。三伏天熱得人們食欲不振,若能吃上一兩碗冷麵,就會立時感到清涼爽口,十分舒暢。冷麵不僅是朝鮮族所喜歡的美食,而且越來越受到其他民族的歡迎。可以說北方的美食已打入了南方。現在朝鮮族的冷麵館,不僅遍布東三省各大城鎮,而且也打人關內京、津、滬等許多大中城市。
冷麵美味有許多講究:一是講究麵條細而筋道。二是講究湯汁鮮涼可口,湯汁以清燉牛肉湯或雞湯為上品。三是講究調味原料,除醬油、醋,還有香油、芝麻、胡椒、辣椒、白糖、蒜泥、薑泥、味素等十多種調料。比較高級的冷麵,還要放上雞肉丸子,切成兩半的熟雞蛋,醬牛肉片、蘋果片等。吃過之後,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我的文友連海先生讓我替他點一道錫伯族名菜“尼姆哈魚燉子”(即魚肉熬成的糊狀湯)。這道菜堪稱錫伯族美食之最。
凡品嚐過錫伯族魚燉子的客人,均讚美不絕,認為其味美無比。
提起錫伯族“尼姆哈魚燉子”,有其悠久的曆史。據傳,錫伯族先民在黑龍江一帶過漁獵生活時期,以魚肉為主食,其吃法也多種多樣,有清燉,有烤吃,有醃吃也有曬幹吃等。後來,在清燉的鍋裏加一些香蒿、韭菜做成湯喝,久而久之,演變成如今的“尼姆哈魚燉子”了。每當吃這種湯時,又以高粱米熬成的稀飯配著吃,成為錫伯族人特有的一種吃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錫伯族人做“尼姆哈魚燉子”的技術也不斷提高。製作時,先將鯉魚去鱗開膛,洗淨,切成小塊。一勺清油倒人鍋裏燒開,放入魚塊燒炒。魚塊炒至呈黃色,再加少許蔥末、辣麵子、鹽和醬油、醋,翻炒幾次,然後倒入小半鍋水,放人香蒿煨燉。最後加入切好的韭菜、調好的生麵糊和少量味精,攪拌幾次,起鍋裝碗即可食用。
連海先生是鄉土美食家,在這裏他還要我點一個蒙古族珍貴的奶品——白食。
奶類“白食”不僅是蒙古族日常餐飲的必需品,而且也是招待貴客和年節、祭祀活動中的上等食品。
蒙古族的“白食”原料是牛奶、羊奶和馬奶。奶豆腐,是把鮮奶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發酵後形成的豆腐狀的奶製品,酸甜止渴,適宜夏季食用。奶豆腐上麵形成的一層脂肪性白油,稱做“烏乳莫”,可以拌炒米吃,也能提煉黃油。而從鮮奶中分離出來的上浮白色脂肪,即是奶油。現在吃麵包、做糕點多用它塗嵌,味道香美。奶皮子,是把鮮牛奶燒開後,不斷用勺揚湯止沸,使奶鍋中出現泡沫,凝成一層奶皮,涼後挑起,放在蓋簾上陰幹做成。這是待客、祭供的佳品。
另外,還要點一道食中佳品——風幹香腸和鬆仁小肚。哈爾濱生產的風幹香腸,被公認為上等佳品。這種風幹香腸已有近百年曆史,至今盛譽不衰。風幹香腸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配方中有砂仁、桂皮、豆蔻等,風味獨特,被國家評為優質產品。風幹香腸灌成後,靠自然風幹,表麵呈褐紅色,晶瑩似透明的瑪瑙翡翠,食之耐嚼,越嚼越香,回味綿長,因而成為佐酒之佳品,盛宴之珍饈。
鬆仁小肚,美名遠揚。它主要以鬆仁的清香提味,‘切開後香氣滿室,香而不膩。由於它使用綠豆澱粉,因而有清澈透明之感,質細嫩而有彈力,切薄片而不糟碎。這種具有地方風味的風幹香腸、鬆仁小肚,深受國內外食客歡迎。
要點評黑龍江鄉土美食,三天三夜也說不周全。幹脆這樣吧:我把《東北菜》一書關於黑龍江鄉土美食“興安嶺山珍宴”和“民族風味”菜單抄錄下來,呈給大家,請諸食客任意點用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