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英明決策戰海南(2)(2 / 3)

我第一梯隊登陸是較為順利的,但隻有右翼的253團3營鞏固了團的登陸場,後來的事實表明,253團3營鞏固的登陸場,為整個登陸部隊後來堅持3晝夜的抗擊創造了極為基本的條件。

3支登陸部隊沒有統一的指揮,在有幾個人打幾個人的仗,不等待,不猶豫,向裏猛插的戰術思想支配下,兵分幾路向縱深處猛插狠打,在突破了敵第一道防線之後,於拂曉前攻至西山,觀音亭山、湖尾、湖南高地及安歧、埔頭一帶,之後,又乘勝向敵第二道防線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第一梯隊登陸成功之前,28軍前指已分別安排了3名軍,負責組側隊返航。臨行前,28軍副軍長握著3位參謀的手說:你們別無其他任務,你們的任務就是組織和督腳隊抵灘登陸後艦碰,切記!切記!一定要迅速返航!

可是,登陸部隊成功登陸之後,船隊卻沒有返航。

原來,第一梯隊船隻登陸時,在早晨2點鍾左右,是漲潮的最高峰,國民黨軍原先設在海灘的障礙物多被潮水覆蓋,許多船隻衝到障礙物的上麵,船底被掛住了,部隊被迫在障礙物中下水,而船隻卻一時難以動彈,加上當時敵人的火力較猛,船工們紛紛躲避,各船抵灘也有先有後,3位參謀的叫喊聲被巨大的槍炮聲淹沒了,隻有等待我軍攻占了灘頭陣地後,才能將到處藏身的船工召回返航。可誰也沒有想到,我軍還未站穩灘頭,大海就已開始退潮,而且退得極快1當3位參謀發現退潮時,潮水已經退到10米開外。

這幾十艘返航的船隻在離開金門島時,就遭到敵灘頭的排炮襲擊,不少船隻被擊沉、擊傷,後來,船隊又遇到了國民黨海軍軍艦的攔截,從古寧頭返航的船隊又莫明其妙地誤駛入敵軍艦潛伏區,後又被我軍情報船誤認為國民黨的增援船隊,被我軍布置在廈門灣、石碼一線的遠程炮群全部擊沉。

25日上午6時,蕭鋒副軍長,85師師長兼政委朱雲等心急如焚,已經放亮的天空下一片慘烈的景象,指揮員們隔海看到了在敵軍轟炸和炮擊中燃燒的船隻,原定運送11000人登島作戰的第二、第三梯隊計劃巳經難以實施。無可奈何之中,他們向兵團領導請求援助。請求立即派船隻支援,可此時哪裏還有什麼船隻?

我軍的強打猛攻給國民黨的守軍以極大的殺傷為了保住台灣島的前沿陣地,為了給台灣島留下一個屏障,蔣介石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金門島。

25日淩晨4點,國民黨海防第2艦隊司令黎玉璽少將受命率艦隊旗艦“太平”號自澎湖基地開往金門島增援。黎玉璽到達金門之前,已令駐守金門島的國民黨海軍進行海上封鎖,敵“202”號掃雷艦、“南安”艦駛入古寧頭西北島沙水道,炮擊我登陸部隊,而“楚觀”聯鋒“淮安”等艦和“203”號掃雷艇、“15”、“16”號炮艇等則開至大小金門之間,守護大金門的四側後方。

蔣介石在派海軍封鎖海麵的同時,於25日淩晨4點30分派胡璉兵團的18軍118師、19軍14師,18師52團和11師的一個團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從暹羅灣登陸。當時,解放軍登陸部隊離灘頭陣地已達十多裏路,胡璉看到這一情況,下死命令將該兵團主力18軍投入戰鬥,來了個反包圍,又派迂回部隊占領了解放軍灘頭哞地,切斷解放軍後撤的退路,並用炮火將解放軍登陸部隊因潮水退卻而擱淺的船隻全部擊毀。

解放軍244團團長刑永生帶領全團戰友一直頑強戰鬥到25日中午12點,在全團官兵大多犧牲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251團的主力則一直與敵激戰到下午3點。之後突出重圍,與古寧頭的253團會合。

251團副團長馮紹堂帶領固守林厝的兩個班的戰士,苦戰了整整9個小時,打退了敵人的7次進攻,後來,為保存實力,主動突圍到古寧頭,與253團會合。我軍三支登防部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一齊會合至古寧頭與敵激戰。整整一天一夜,我官兵滴水未進,粒米未入,而數倍於我軍的敵人則仗著人多勢眾,不斷地輪換著包圍解放軍登陸官兵,就這樣,戰鬥一直堅持到25日的黃昏,官兵們借助於夜幕才又蠃得一個有利的作戰時機。至此,解放軍3個團的登陸兵力已損失半數以上,據島上步話機的報告,第244團僅剩700多人,第251團剩下1200多人,第253團剩餘人數較多,但彈藥卻十分缺乏,而國民黨軍隊在黃昏前又投入較多兵力,企圖將解放軍首批登陸部隊全殲於古寧頭,後被解放軍借助夜幕打退。

整個金門島戰役,10月25日晚至26日天亮前的一夜是決定整個戰鬥成敗的關鍵一夜,關於這一夜的重要性,國民黨第19軍軍長劉雲瀚於1980年1月在台灣出版的《中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追述金門之戰”的文章,其中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