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恭即位後,由於年紀尚幼,朝政便由呂雉主持。從此,呂雉臨朝稱製。
就在魯元公主死後,她的兒子張偃被為封為魯王。這個事給了呂雉啟發,既然張偃可以封為王,呂氏之人又為何不能呢。
片刻,呂雉又征求陳平和周勃的看法。
這個回答,呂雉當然很滿意。可王陵很氣憤,退朝後,他怒斥陳平和周勃,指責二人為了討好呂後,竟然違背當初的盟約,這就是不仁不義,先帝在九泉之下豈能瞑目。
這倆人就比王陵機靈多了,他們說,非劉氏而未王,天下共擊之的盟誓,確乃先帝所定,因為天下是先帝平定的。如今可不一樣了,太後您稱製,晉封呂氏子弟是情理之中的事。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此人便是張良的兒子,侍中張辟疆。這一年,張辟疆年僅十五歲,但聰慧過人,頗有其父張良之風。
張辟疆見陳平不答,又自顧自地說:“看來,太後是怕你們這些元老重臣給她製造惹麻煩。我想,丞相如果百呂台、呂產、呂祿為將,接管禁衛軍南北軍的防務,並且,讓呂氏的族人都入宮做事,太後便會心安,你們這些元老重臣也沒有危險和禍患了。”
在後宮,他過著聲色犬馬的日子,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很快支撐不住,於公元前188年八月駕崩,享年23歲,當算英年早逝。
惠帝去世的時候,在葬禮上,呂雉扯著嗓子幹嚎了半天,眼中卻沒有一滴淚。此情此景,別人不曾察覺,單有一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王陵首先提出異議,理由是,先帝劉邦早就與諸位大臣定下盟誓,非劉氏而未王,天下共擊之。
呂雉想,必須拉攏更多能為自己所用的人。這樣的人,最好的自己的娘家人。但要分封諸個呂氏,總要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吧。
惠帝死了,誰來繼承皇位呢?張皇後年紀尚輕,沒有為惠帝生下太子。太後呂雉便想了一條計策,從後宮的美人所生的嬰兒中領養了一個孩子,取名劉恭,將之立為太子。但是,這位後宮美人,也就是劉恭的親生母親去被呂雉派人暗殺了。
果然,不出張辟疆所料,陳平照其所言安排妥當後,呂雉便聲淚俱下地哭泣兒子來。
可無恥歸無恥,識時務者為俊傑。周勃很清楚眼下的形勢——呂雉身邊多了一個陳平這般詭計多端的厲害角色,有什麼事做不成的呢?提出分封諸呂,小範圍征詢意見,隻不過是做做姿態罷了。他即便反對也沒用,而且即便他、王陵、陳平一起反對,亦是徒勞無功。因此,他索性和陳平站在一起,附和呂雉的提議。
轉臉,陳平就依照張辟疆的計策,跑去與左丞相王陵商議。王陵雖貴為左丞相,行事卻沒有多少主見。陳平說怎麼做,他便怎麼做。
於是,呂雉先召集幾位重臣,來商議封王之事。
原因其實很簡單,周勃雖然心性耿直的大臣,可是經過多年的磨礪,他的棱角已被磨平了,如果說,他以前是一塊嶙峋鋒利的怪石,那麼現在,他幾乎接近一塊圓滑的鵝卵石。
意思很明確,如果封呂氏之人為王,天下都要共同討伐。
眼下,漢朝的政局形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有多少人會在這漩渦中被吞噬,又有多少人能夠幸存下來呢?
這可把呂雉氣壞了,但她隻能強忍怒火不發作。
他很清楚,陳平已經義無反顧的投靠了呂後。當然,義無反顧這個詞,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恬不知恥。
事實證明,無論是生意場上,還是官場之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兒子去了,女兒也去了,這更加深了呂雉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是雙重的,家庭中,她失去了至親;朝廷中,已分崩離析,分為兩派。一派便是自己這一黨,要奪權;另一派便是要保權。
陳平和周勃受了指責,都不說話,隻是淡淡地露出一絲苦笑。
其實,陳平和周勃一直有矛盾,相互戒備又相互提防,可是在分封諸呂的問題,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陳平聽罷,暗暗欽佩,他在心裏感慨道:這孩子,才十五啊!
當時,右丞相陳平就站在張辟疆旁邊,他聽到張辟疆問:“惠帝乃太後的獨生子,如今駕崩了,太後雖然哭了,可哭泣中毫無悲傷之意,這是為何?”
陳平聽到這個疑問句,吃驚不小,連忙一個勁搖頭。
此時的呂雉,也許是真的傷心了。丈夫死了,兒子也死了,作為一個女人,她畢竟會有一種孤獨的感覺。可是,過了不久,她的女兒,年僅二十六雖的魯元公主也病逝了。
漢惠帝無疑是個倒黴的皇帝,自從見識了呂雉的“人豬”事件,他便不理朝政,他既痛苦又恐懼,呂雉的殘暴與專權時常讓他不寒而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