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當時大漢王朝的任何決策都取決於“露眼赤精(精,通“睛”),大聲而嘶”的王莽先生(大概是熬夜過多,所以才會赤睛)。
王莽對這種狀態很滿意,但不滿足。
他深知奮鬥永無止境,自己還有更遠大的目標要追求。
俗諺雲:欲使其滅亡,先使其瘋狂。此語屢試不爽。
現在,大無畏的王莽大叔(年齡總是在增長)馬上要以自身的行動,證明這句諺語的準確性。
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大叔為了推進自己的偉大事業,巧妙地利用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策劃了一起“獻符瑞”事件。
董大學者認為,天人是可以感應的,人世的一切,上天都有所反映。如果君王治國有方,國泰民安,老天就會降下祥瑞,比如鳳凰來儀、嘉禾合穗、麒麟率舞等;如果君王無道,民不聊生,老天就會示警,降下凶兆,比如冬雷夏雪、牛馬生人、日食月食等。
這些言論雖經不起科學推敲,但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時期內,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這年正月,西南夷首領接到層層指示,令其以越裳氏的名義,向朝廷進獻白色野雞一隻,黑色野雞兩隻。
王大叔收到野雞後,打了雞血似的,立刻要求他的姑媽王老太下詔,將白色野雞獻於太廟,並舉行祭祖大典。
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天下人,大漢王朝在我王某人的治理下,達到了周成王時代的盛況。
讀過一些書的人都知道周成王時越裳獻白雉(野雞)的典故,再加上王家班黨羽的鼓吹煽動,因此朝野上下紛紛表示,千載同符,盛世重臨,應該加封王莽同誌為安漢公。
王老太當然樂意如此,立刻讓王莽進宮待封。
王大叔雖然早就知道是這個效果,但還是以“虛懷若穀”的精神,多次加以辭讓。後來,王家班急了,這麼大的榮譽怎麼能不要呢?我們還想分杯羹,喝口湯呢。
於是,王莽同誌多番辭讓以後,便當上了做夢都想當的安漢公。
安漢公,如果以為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爵位,那就錯得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