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字伯升。古人起名字特有趣,哥們多了,大都按伯仲叔季來排定。比如劉秀三兄弟,老大叫劉,字伯升,排一個伯字;老二幹脆叫劉仲,連大號都不起了;老三叫劉秀,字文叔,排一個叔字。估計再有個老四,就該叫劉季了。
不對,劉季萬萬不可亂叫。漢高祖劉邦也叫劉季。與祖宗同名諱,大概會被人扁。
劉對劉秀搞農業很不以為然。
他時不時對劉秀說:“莊稼把勢有什麼出息!現在是亂世,得弄真刀真槍,這樣才能保家護族。”
劉秀一笑而過,並不跟大哥爭辯。可他心裏有數,都去弄槍使棒,家族是保住了,可也難免被餓死的結局。所以,盡管大哥譏笑,他還是專心地侍弄禾苗。
久而久之,鄉裏都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劉秀是個老實人,謹慎寬厚。
劉給人的印象就大不同了。
他這個人,最瞧不起種地這個行當。他要幹就幹大事。而後來他果然幹了一番大事,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劉性格剛毅,天生是塊豪傑的料,而且向來懷有壯誌,為人又慷慨,因此頗能網羅豪俠。但這個人不事生產,更不用說收拾莊稼。經常在外麵流竄,大概實在沒地方混了,才想到三弟那裏有糧食,可以充饑。
因此,他在大眾心中的形象大致是,可以做領袖,但生活成問題。
不過,如果兄弟聯手,就是另一番境界了。
劉秀稼穡之餘,也讀點書。他雖不想當什麼曠世大儒,但也要懂一點仕途經濟。畢竟在那個年代,如果想要出人頭地,不精通幾部大著作,如《尚書》、《易經》等,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除非你想當強盜。
於是,他跑到長安遊學,拜大儒許子威為師,學習《尚書》。一兩年下來,雖算不上精通,但還算“略通大義”。
在求學期間,發生了一件趣事。
因為老天爺鬧罷工,不管地上人民死活,連年不是蝗災,就是大旱,偶爾來點水澇,搞得莊稼絕產,顆粒無收。
劉秀雖然善事稼穡,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家裏鬧起了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