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與寺廟建築
佛教於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從印度正式傳入中國。在這之前,中國本土文化已十分繁榮,儒教、道教等思想體係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並積澱為社會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傳入中國後,各地建造了千座寺廟、佛塔和石窟,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佛教寺廟建築起源於印度,其建築傳入中國後,受到風水學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陰陽轉化”宇宙觀的思想,刻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互相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麵向庭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通透效果。中國寺廟建築群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既藏於深山,自然也就成為深山的一部分。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而歐洲的教堂卻與中國寺廟截然不同,都在鬧市繁華之地。而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使人也有飄然欲升的意向,向上則暗示著上一層空間的存在,上一層空間也即“天堂”,人世是苦難的,隻有天堂才是樂土,從而表達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比。
中國寺廟無論規模和地點,其建築布局也遵循風水學的規劃原則。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的軸線組織寺廟的平麵方形空間,對稱穩重整飭嚴謹。沿著中軸線,前後建築起伏變化、起承轉合,宛如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建築之美就體現在融於自然之中,與群山、鬆柏、流水、殿落和亭廊相互呼應,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讓人們獲得和諧美的享受。
風水學在住宅中的運用
風水學,在哲學上是屬於物質文化的範疇,與思想文化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係。風水學既依賴著技術生產活動,又是藝術創造活動。住宅是人們生存方式的物質表現,並顯示出特殊的文化性質。因此,住宅除了居住和美觀的功能之外,還應滿足心理及社會文化功能的需要。
住宅的風水學包括室外家居環境風水和室內家居環境風水
室外家居環境風水又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室外家居環境風水的自然環境。應是地勢高亢、地質結構堅固、台風暴雨時不會受水淹或山崩的影響;陽光充沛、空氣清新,四周沒有產生廢氣、噪音、光電熱危害以及汙染水源等公害的場所;交通方便。
依據我們老祖宗的宇宙觀,中國古人對“人”的認定及評價,完全不同於西方基督教文明之觀念。尤其是先秦以前的中國古人,從不以為自身隻是神祗(天)在人間的侍奉者,更不是一群完全受神祗(天)所控製的無知羔羊。他們認為,“人”的位格是與天地相等的,可以平起平坐的。因此,除了順應自然之外,在自然環境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時,人更應該積極地改造自然,而不僅止於逆來順受。進而主張,人與天地的關係不是對立,而是一種互為因果,相互投射的效應,認為天地是人的擴大,人是天地的縮影,所以才發展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相關學說。並且在了解到自然法則不可違抗之後,並不甘於雌伏,反而更積極地利用自然法則,盡量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然環境對家居環境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依附自然,營造人類的生存條件;
貼近自然,營造宜人的家居環境;
利用自然,營造育人的環境文化。
“人傑地靈”便是人們對風景秀麗,物產富饒,人才聚集的精湛總結。
室外家居環境風水的人文環境。應具有各種人際溝通、精神與物質供應的機能性強等特點,這包括郵局、銀行、學校、菜市場、雜貨店或超級市場、運動場、綠地、醫療機構等,都應在適當的範圍以內。純住宅區自然也應和商業區保持一段距離,距離文教區則越近越好,外在環境的人文環境還包括裏仁為莢,鄰居關懷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