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們自然比那些老美更加關心自己祖國的發展。因為每一個在海外的中國人都知道和體會得到:中國強大了,他們在國外才會更有地位。不管是否願意,他們每天都不斷地被愈來愈多的關於中國的信息包圍著,影響著。
“知道嗎?張三那小子回國了!”
“是嗎?是在這邊混不下去了吧!”
“不知道,但是回去後非常吃香,當地市政府領導都出麵來迎接,還給他建了一個比這邊還大的實驗室,給了更多的科研經費呢!”
“李四被公司派回中國了,公司出錢租房、租車,每天飛來飛去。這邊的工資、那邊的消費,想想吧!”
“那有什麼?北京那麼堵車,空氣那麼差,人的素質那麼低。”
“王五和他老婆離婚啦!”
“不會吧,他們一起來美國都十幾年,有三個小孩了,怎麼會?”
“咳,他小子一回國,就被一圈小姑娘包圍了,每天晚上泡吧喝茶,爽呀!好像最後終於淪陷了,包了個二奶。”
“當代陳世美?過分!”
當然,很難說清楚說這些話的人到底是真的氣憤,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羨慕,或是一點點的嫉妒。
航空事業的不斷發展,讓現在的人們在12個小時後就可以從美國回到大洋的這端,而10年前一封家書可能都要走上一個月。不斷地有學生在畢業後離開中國去了美國,同樣,每天也不斷有人離開美國回到了中國。600美金的往返機票再也不是不回家看看的理由了。
但同時,太多來自中國的莘莘學子對於祖國的認識還隻是通過網絡、電視。他們離開了國內大學的大門,就直接走進了美國大學的宿舍,根本沒有來得及,也沒有想過去體會中國所謂飛速的發展。在更多人的印象中,中關村那裏還沒有四環路,白頤路中間還是柳樹成蔭,黃莊還是天天被小巴堵塞。至於後海紅火的酒吧、隨處可見的茶館、每天後半夜依然人聲鼎沸的迪廳,更隻能是他們想象中的產物了。
這樣的印象,和周圍聽到的一切關於海歸們光怪陸離的生活所產生的強大反差,讓這些第一代、第二代的留學生們本已平靜的心開始蠢蠢欲動。也許,等待的隻是一個機會。
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人來提供機會,因為那意味著商機。
於是,美國各地的華人社團、民間組織、大使館都看準了這個時機,開始不斷組織各種活動,介紹中國的發展,介紹回國創業的機會;組織中國各地的招商團到美國來做推介會,吸引那些優秀的人才回到那個神奇的土地,去創造他們自己的事業。
當然,這樣的會議都是收費的。相比回國後能夠得到的那些光環,那些美酒、美金、美女,這一點點門票的投入當然沒有人在意。隻是,既然付了錢,當然要能聽到些真的有用的東西,見到些真正的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