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上大學了(1)(1 / 1)

轉眼間大學畢業已快二十年,要不是台裏新來的同事用充滿崇敬的口吻說“我是看著您的節目長大的”之類的話殘酷地提醒我已不再年輕,我還一直以為自己離開大學也就幾年的時間。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我看是快了。有人說推斷一個人是不是年紀漸長的方法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喜歡回憶過去,盡管很不情願承認自己已經快被拍在沙灘上了,可我現在忍不住在做的不正是“回憶”這件事麼,看來是沒錯了。

來北京上學是我自己做的決定,一方麵是從小到大從未離過家門,最遠就去過杭州,所以希望上大學能去一個遠一點的地方,理想狀態是大學畢業了再回到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工作,如上海,如杭州。另外一個原因是那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哥哥已經確定要去北京工作,所以我也就決定爭取考到北京,兄弟倆離得近,多少有個照應。

考哪所學校卻犯了一些踟躕。北大清華雖然都有英語類專業,但感覺學校太過名牌,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估計一時半會兒還夠不著。專業院校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名氣很大,估計吸引的考生不會在少數,競爭過於激烈,風險過大,Pass。另還有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以及北京語言學院(現為北京語言大學)等幾所學校可供選擇,綜合各種條件,我決定報考北語,一方麵相對來說學校規模不大,資源分享的分母較小,每個人分到的資源值也就相對比較大了。另一方麵,聽說這個學校外國人很多,對於一個語言專業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吸引條件,但至於到了學校之後會如何利用以及能不能利用這個條件倒是沒怎麼想清楚,但至少理論上有這種可能性。

當年填誌願是在高考結束但分數還沒有出來的情況下填的,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設計,但當時現實就是如此。分數沒有出來,所以填誌願時自己的分數基本靠猜,當然也不是亂猜了。高考結束後,義烏所屬的金華地區教育部門會出一個官方版的標準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還未完全忘掉的考試記憶,對照答案自己估計一個分數,然後再根據教育部門提供的(更應該被稱作是預測的)當年浙江省可能的錄取分數,自己判斷上線還是沒有上線,上了什麼線,再參考往年各個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以及該校錄取分數線與當年重點分數線的對比情況,然後再將自己的預估分數對照目標學校的預測分數線判斷被選上的樂觀程度,當然同時還要對照自己的目標學校本年度在浙江省的錄取專業及各專業的錄取人數,最終做出決定,報考某一學校的某一專業。

但凡沒有經曆高考填誌願的到這會兒都得暈。說得我自己都有點暈了。

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自己的估分是否準確,比如自己估分的標準與閱卷老師的標準有多少誤差,比如金華地區推出的預測錄取分數是否靠譜,比如會有多少人填報哪個學校的哪個專業。太多的因素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當時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都已經不重要了。

還好當年考完後感覺還不錯,該拿分數的英語和數學都屬正常發揮,其他科目一般,但也不至於慘不忍睹。

最終根據各方意見,綜合各種考慮,我決定報考北京語言學院外語係英語專業。當年北京語言學院英語專業在浙江僅招四人,法語招三人,我成了那四個人當中的一個。

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全省得有多少人報考這個學校的這個專業啊,真真正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後來實際分數出來以後,我長舒了一口氣,超過重點線五十多分。當時沒有網絡,但有個熱線電話,我還真打進去了,在電話裏確認了一下分數,還得到一個信息--我的分數在全省列七十多位。

我是這麼記得的這個過程,但後來和別人說起來我在全省排名七十多位的時候,他們紛紛表示懷疑--全省七十多位已經很高了,了不得了,那在學校不得排在第一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