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隻是我的感受。
一定要去交流嗎?我過自己的生活不行嗎?有自己的圈子不行嗎?
當然可以,凡事沒有什麼應該與不應該,隻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隻是於我而言,交流與溝通是我的生活方式。
以前帶代表團在外訪問的時候,才吃了幾天麵包大家就開始想念米飯了,大家開玩笑說中國人的胃沒辦法,吃不了麵包,隻能吃米飯。有一次在意大利,看見一家旅店招攬中國遊客的辦法就是在門口掛出一塊牌子,上書:早餐供應稀飯榨菜!
除了米飯需求外,中國人還有對精神食糧的需求。
那時候的互聯網還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在電腦上打中文都還沒有十分理想的解決方案,更不用說網上的中文資源了。那時候四通利方剛改名新浪不久,搜狐也隻是個剛出生的孩子。
在外久了就會想念任何有關中國的事物。
幾年後到了中央電視台做主持人,有機會去海外主持晚會,看見海外華人眼中都充滿了期待,而我們在台上的任何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引起現場觀眾強烈的共鳴。這不是因為我們主持或表演水平因為來到海外而突然得到了提高,而是源於海外華人的那種強烈的歸屬感和對祖國文化的渴望,他們對台上的每個細節都不會錯過,他們聚精會神,全情關注。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樣的機會太少,看見來自國內的演員的表演就會讓他們想起他們在國內的時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們的思鄉之情以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期待促成了我們在海外演出的成功。
這種渴望我很熟悉。
在英國幾個月後,這種渴望越來越強烈。
在駐英使館教育處的同事幫我訂了份《人民日報》(海外版)。說句實話,在國內很少看《人民日報》,覺得上麵的信息不是我想要的。現在不一樣了,能看見中文就好。我簡直從來沒有如此認真地看過一份報紙,舍不得跳行看,恨不得每個字都看兩遍。有時候《人民日報》(海外版)看完了,新的還沒寄到,我還會去圖書館看香港或台灣的報紙,或是海外的華文報紙。不管是哪兒的,能看到中文就好。
宿舍裏沒有電視,有電視也看不到漢語節目,而那時候在網上能看到的視頻本就不多,更不用說漢語視頻了。記得當時能找到的隻有《實話實說》和《新聞聯播》。《實話實說》剛開播不久,正是火的時候,但是個周播節目,看完一期就得等一段時間。另外還有《新聞聯播》,不好意思,這在國內的時候也很少看,但現在是在英國,感覺就不一樣了,看著很親切,幾乎每天都看。
在收音機裏聽多了英語歌,就很想聽中文歌。同樣的,網上的資源不多,想聽中文隻能托人從國內帶。趕上正好有朋友回國,會特意囑咐幫我帶兩盤磁帶回來,而且特別說明一定要拚盤的,不要隻是一個歌手的。拿到手後迫不及待地把磁帶放進播放器,當久違的中文歌聲傳出來的時候,一種強烈的親切感湧上心頭。
當時網上直播的廣播節目也不多,一直就沒有找到國內的電台,後來找到的是新加坡的兩個頻道:醉心頻道和最愛頻道。雖說不一樣吧,但好歹是中文的。
要特別感謝的是當時駐曼徹斯特教育組的益群兄,除夕那天特意邀請我去他家過節看春晚。英國不過春節,不放假也不停課,去過節就意味著要曠一天課,而當時課業正緊張,拉下了一天的課要趕起來可能就很費勁,猶豫了半天,終究還是擰不過過節的誘惑,那天一早就坐火車直奔曼城而去了。
在學校,除夕那天隻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一而已,到了益群家即刻就感到了節日的氣氛。除了家人,益群兄還特意邀請了幾個同在曼城的朋友一起來過節。大家一起忙著準備團圓飯:火鍋。底料都是特意從國內帶來的,吃得香,聊得更歡。席間益群兄說了句話:以前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是當時的前輩照顧我,現在你們讀書了就輪到我們來照顧了。
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在學校時和同學相處得也都不錯,生活學習安排得也很充實,但總覺得缺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