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圖再舉(2003~2006年) (2)(1 / 2)

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牽掛劉莊礦的除了劉明善外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劉誼。1998年接任總經理後不久,就親自到劉莊視察。看看施工工地,和留守的小夥子們聊了聊,劉誼說:我比你們還要著急。

不知開了多少次董事會,可董事會態度一直模糊不定。劉誼隻能多方做工作,多方呼籲:金融危機總會過去。

2000年以後,劉誼加大了鼓動力度。他再一次把上馬劉莊的請求在董事會上提了出來。金融危機影響的滯後性,使得2000年的煤炭行業陷入穀底。董事會不同意,理由很簡單:新集的煤都賣不出去了。花家湖煤礦有次招標,電煤價是每噸148元,而客戶竟然隻給67元一噸。哪有餘錢上新項目呢?上得越多,虧損越大。

對於現狀,劉誼當然清楚。自從上任後,他一直在思考什麼時候才是新集第二次創業的機遇。但已經開采了十年的新集一、二、三礦壽命有限。新集地貌複雜,這些礦井越往後開采,安全壓力越大,成本可能越高。如果不建立新井的話,再過個八年十年,這些老井很可能導致集團整體虧損。z米z花z在z線z書z庫zboo

到那時,臨渴掘井,悔之晚矣。

5年5個月:重返大趙村

德國法學家卡爾施密特說過:政治,是決定緊急狀態的能力。跳出話本身的含義理解,企業日常決策比如批準例行公文等,並不是決策重點。特殊時刻,超出過往經驗的時刻的決策,才是決斷。市場的變化瞬息萬變,每一秒鍾都有嶄新的動態趨勢出現,同時意味著無數過往經驗宣告作廢。決策,是衡量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

劉誼是不是這樣的領導者?

董事會拒絕批準劉莊上馬時,劉誼沒有放棄努力。他明白,董事會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金融危機持續太久。但是,危機過去,豈不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劉誼根據朱鎔基總理2000年在國內外的講話,以及看到的美國股市的報表,分析金融危機已經過去,隻是煤礦產業的複蘇仍需等待一段時間,但時間不會持續太久。於是他決定,不管董事會批準不批準,自己找人把上馬的方案先做出來,做得越細越好,等董事會哪天一旦批準,第二天就能入駐施工。

劉誼的決策事後看來,是正確的。2001年,煤炭市場終於觸底反彈。

劉誼立刻要求召開董事會,提出了開采劉莊的詳細方案:要建600萬噸煤礦。董事會討論後覺得,市場剛反彈,上300萬噸比較保險。他據理力爭:隨著形勢好轉,我覺得600萬噸也太保守,應該要上800萬噸。不僅要上,就連劉莊當年擱淺的股票也要上市!

話語落地,董事會一片驚訝。而不久後,新任董事長張長友上任,聽了劉誼彙報,當下表態:800萬噸,拍板。

此時,留守劉莊的三個小夥子還不知道劉莊即將開采的消息。屈指一算,他們留守了整整三個年頭。這三年裏,其中一個小夥子朱林在留守之餘學會了熟練操作電腦,總算沒有虛度光陰。隻是他們時不時和當地村民碰麵,村民都會有意無意地問:這礦,到底哪天開啊?小夥子們很尷尬,隻能說快了快了。再到後來,幾乎沒有村民來問了。

2001年5月,另一位小夥子湯傳紅接到電話。朱林正在另一個房間玩電腦,忽然聽見湯傳紅大聲地喊叫起來:特大好消息,我們的隊伍要回來啦,我們終於熬到頭啦。電話裏問我,留守有什麼困難嗎?我說,你們一來,我們什麼困難都沒有啦。

第二天一早,四位留守人員打掃了一番,燒水煮飯,哼著小曲,迎接著大部隊的到來。領頭的是梁袁。

劉莊,是一個奇跡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英雄們隻會老去,不會隨風飄落。他們創造過神話。無論怎樣豐富多彩的曆史,倘若沒有了神話的渲染,也會變得蒼白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