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兒歌曲演唱的基本要求
歌唱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認識世界、表達情感最直接本能的方式。幼師的歌唱不僅能帶給幼兒美的享受與熏陶,還是幼兒模仿與學習的對象,因此幼師掌握正確的幼兒歌曲演唱方法尤為重要。相對於成人歌曲的演唱,幼兒歌曲演唱具有自然、生動、親切、有趣的特點,我們應通過科學係統的訓練,掌握幼兒歌曲演唱的技能技巧,準確形象地表達幼兒歌曲的情感,並且運用遊戲的方式使幼兒快樂地學習歌唱。
一、正確的歌唱姿勢
歌唱姿勢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發聲時各個器官的協調配合與控製,幼師正確的歌唱姿勢可為歌唱提供自如、靈敏、積極的演唱狀態,還能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坐、立姿態榜樣。
(一)歌唱站姿
1.身體自然豎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重心在兩腳之間,或雙腳前後站立,成丁字步,前腳著力,身體的重心要平穩。
2.頭部端正,麵帶微笑,表情自然。
3.上胸舒展,腰部直立,小腹微收,精神飽滿,狀態積極。
4.動作表現簡潔大方,優美舒展。
(二)歌唱坐姿
1.坐到椅子的三分之一處,上身及頭部端正,腰部挺直。
2.膝蓋並攏,兩腿自然彎曲,兩腳著地平放,兩手自然放於兩腿上。
3.麵帶微笑,眼睛與幼兒齊平,自然放鬆。
4.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
二、
自然科學的歌唱方法
幼師演唱幼兒歌曲的方法應從幼兒嗓音發展的特點、審美需求與歌唱方法的科學性出發來確立。6歲之前的幼兒聲帶尚無肌肉纖維,橫膈膜與胸腔等歌唱器官處於發育之中,咬字還處於由囫圇不清到逐步清晰規範的過渡階段,歌唱時聲音明亮、氣息短促、音域較窄、控製力差。以上特點決定了幼兒無法學習運用係統性很強的專業唱法,而應使用一種自然的、以說帶唱的歌唱方法。幼師作為幼兒歌唱模仿的對象,應給予幼兒在演唱方法上的良好啟蒙與示範。首先要確立自然、親切、圓潤的幼兒歌曲演唱審美標準,其次要掌握頭腔共鳴為主和輕聲吟誦的幼兒歌曲演唱方法。
頭腔共鳴為主的演唱方法是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抬高軟齶和小舌頭,打開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聲波沿著上齶傳遞向鼻咽腔、鼻腔和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引起聲波回蕩的一種歌唱方法。頭腔共鳴為主的演唱方法並非不運用其他共鳴腔體,而是運用程度上的主次之分。輕聲吟誦是指咬字要口齒清晰、語調準確,追求優美的音質的演唱方法。世界知名的合唱隊無一例外都使用頭聲區進行歌唱,幼兒或幼師采用“頭聲發聲”的方法是十分安全的。
三、生動形象的歌唱表達
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性決定了他們天生喜歡生動而富有變化
的歌唱形式。幼師演唱時有對歌曲情感內容的準確把握,抑揚頓挫的音樂表現,豐富的肢體語言,才能激發幼兒的歌唱興趣與想象,使歌唱變得有趣、生動。
(一)詞曲的分析理解。
幼兒歌曲具有主題單一、內容豐富、結構簡單的特點,各種音樂要素的使用往往表達了特定的情緒情感,隻有對作品詞曲進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把握歌曲的情感表達。
(二)對比法的運用。
在表現幼兒歌曲上,可以充分利用節奏的“鬆”和“緊”、力度的“強”和“弱”、速度的“快”和“慢”、音色的“亮”和“暗”,使音樂形象更加鮮明,富於對比的音響效果也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三)肢體語言的設計。
肢體語言既包括肢體形態、麵部表情,也包括位置變換等形體因素。幼兒歌曲演唱中所做的肢體語言,既要符合歌曲中歌詞所涵蓋的情感和意境,也要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動作能力,對激發幼兒歌唱興趣與理解歌曲內容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使詞曲內容與表演完美結合。
四、遊戲化的歌唱形式
遊戲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主要方式。幼兒歌曲演唱與豐富的遊戲形式相結合,既是幼兒的學習特征與需要,也是幼師歌唱能力的職業要求。在幼兒歌曲演唱中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容結合動作遊戲、扮演遊戲、輸贏遊戲、領袖模仿等多種遊戲
形式幫助幼兒學習歌唱與音樂知識。值得注意的是,遊戲化的方式一定要為音樂的內容服務,在遊戲中讓幼兒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而不是脫離音樂為遊戲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