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諸侯都已經是如此想法了,更何況是他們手底下的士兵呢?
事實上,在這種亂世裏起家的人,不論是軍閥還是豪強,他們都信奉著一個‘打破’原則。
先破壞,再建設。
因為在這個充滿了危機的時代,諸侯們沒有時間過多地建設經營自己的地盤,除了少數幾個以外,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沒有自己的固定地盤。
這也就意味著,既然他們麵對的不是自己手下的百姓,那自然也就沒必要裝出一副仁慈友善的樣子。
軍閥們隻需要交好那些世家,至於普通的黔首白丁們。
隻不過是他們的移動糧倉罷了。
這一點,並不算奇怪。
至少在孫乾看來,很多諸侯都是這樣做的。
這也是他之所以明白了陶謙的想法,卻還是毅然決然地來到下邳的原因。
他雖然理解,但是並不認可。
他就像一名天生的儒者一般,企圖用自己的仁愛,去照顧每一名難民。
真正的儒,縱然是對人有禮法等級之分,但是他同樣還有屬於自己這個等級的責任感。
作為儒學大師的弟子,孫乾從來都不會推卸自己的責任。
隻是,眼下的他對於田猛等人的做法卻有些疑惑。
如果說自己是儒家子弟,對最底層的難民抱以必須要拯救他們的責任感的話。
那田猛這些普通的軍士,他們為什麼和他一樣對這些難民抱有善意呢?
那扶著年邁難民站起來的雙手,孫乾自覺,即便是他來做,也做不到這種程度。
這些士兵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這個亂世裏,雖然名為義軍,但是所做所行與土匪馬賊無二的人才應該是常態才對吧?
難不成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那種願意真心實意去維護黔首們的軍隊嗎?
這一刻,在孫乾的心裏產生了無數疑問。
他不明白。
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不明白。
猶豫再三,孫乾還是向眼前這名看上去頗為壯碩,實則對待難民卻相當溫柔的士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而田猛,是這麼回答的。
“俺家軍師說了,兄弟們以後都會有自己的田地,而且不會有地主老爺們來找兄弟們收租子,俺們自己管理自己,分到的土地到時候都屬於,也隻屬於俺們自己,所以俺們現在之所以跟著俺家主公,就是要用手裏的刀劍守護好俺們自己的地。
可是大漢太大了,像俺們一樣之前被貴族豪強們壓迫的人也太多了,如果隻依靠俺們自己的力量,那是絕對沒有辦法可以守住田地的,一旦俺們戰敗,那俺們好不容易分到的田地就又會被那些地主老爺們給搶回去。”
說到這裏,田猛的語氣有些低落,
“俺以前餓過肚子,俺的家人就是沒有糧食被活活餓死的,俺……不想再過那樣的日子了,所以俺們才想著聽軍師的話……多拉攏,多救助這些難民,隻要俺們拉攏的人足夠多了,俺們就不用怕那些世家的人了。
而且……俺這麼做也是為了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