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陌生而又熟悉的鏡春園七十六號(1 / 2)

記王瑤先生

鏡春園七十六號那座庭院是我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王瑤先生煙鬥裏的微光總在那間飄散著濃鬱的書香的房中閃動。沒有特別必要的事,我從不去打擾先生,我知道他的時間十分寶貴。和王瑤先生的每次會見,我都是拘謹的,盡管他對我總是和藹甚至是有點不同於一般學生那樣的客氣。但先生的嚴格和嚴厲(特別是在治學上)是出名的,每當我走在他的近前,總感到了某種不得不讓人拘謹起來的力量。

從50年代開始做王瑤先生的學生,迄今已有三十餘年。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極其有限,我私心羨慕那些有很多機會接近先生並能從容自如地在他的客廳和書房裏晤談的同事和朋友。我聽說過先生曾讓一位成績優良但未能按照先生的指導治學的學生考試難堪的故事,直到我的妻子做了他的研究生,應該說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先生了,但我卻始終對他懷有敬悚之心。

人心閱曆多了之後,我對先生的了解也深了。我王&先生像發現我麵前站立的不僅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更足一位人格超然的長者。這座校園裏奮很多這樣的學者,他們衣著樸素駐時址得隨便,但他們作為民族智慧和良知的傑出代表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力量,總於平易之中給人以“威懾”感,王瑤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直至這個冬天他猝然去世之前,先生總騎著一輛破舊的掃行車在校園行走。含著煙鬥,步履匆匆,先生的身影總是緊張而繁忙的。他往往來到係辦公室取了信件就走。我在這裏遇七先生的機會最多,隻是問候而不作寒暄。燕園的居隴大抵都把彼此的情感簡化到最單純。現在先生的身影消失了,我才感到了無數機會從葤邊失去的遺憾。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審定初稿的工作,是我和王瑤先生相處最長的一段時日。我們住在一座樓裏,在一個餐桌用飯,飯後也常一起散步。他總是工作到淩晨,每當我望見先生屋裏那不熄的光,總為自己的傭懶而慚愧。先生學識淵博,即使是在他的學生麵前也有他的大度和謙虛。那時恰值他的研究生郭小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因為郭小聰的題目是有關新詩的,先生認為我對此較為熟悉,便委托我指導並審讀郭小聰的論文初稿。我把自己的處境等同於做論文的郭小聰,並懷著和他同樣緊張的心情把郭的論文送到了先生的案上,沒想到先生很寬厚地通過了,我和小聰這才輕鬆地噓了一口氣——前麵說過,先生的嚴格和嚴厲是不留情麵的,即使是如我這樣的學生。

其實,和王瑤先生的相處我也並不盡然是那麼心理緊張的。記得那一年,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在上海開會,我和先生同機飛至滬上。一陣緊張的工作之後,會議組織者安排我們遊南京路及豫園。那時西服還不盛行,先生陪我至當時上海最有名的培羅蒙買了一套淺灰色的西服,我是在試穿給先生看並經他認可後方才買下的。那天,王瑤先生興致很高,我們陪他買了一整箱的煙絲——這是先生需求量最大的“食品”,先生煙鬥上嫋嫋送出的香味,均是由它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