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抗美援朝成了頭等大事(1)(1 / 3)

彭德懷不顧警衛的攔阻,推門而進,將毛澤東喚醒,彙報朝鮮戰場的局勢和困難,最後又說到毛岸英的死……

周恩來提議把彭德懷留在北京,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大家一致同意,但彭德懷本人卻表示不願接受。

“小參謀”的彙報震驚中南海

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新中國剛剛長了半歲。當時朝鮮人民軍真有點摧枯拉朽之勢,一下子打過三八線,三天後又解放了漢城,到了8月初,隻剩下十分之一的國土上殘存著李承晚軍隊的勢力。歡樂的朝鮮人民已經敲起了長鼓,到處是喜慶洋溢的氣氛。世界也為之瞠目結舌。美國人是坐不住了,中國的毛澤東也坐不住了,漫長的曆史告訴他,勝利決不會出現在一個早晨,速勝往往隱藏著滅頂之災。在8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上,毛澤東提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助,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周恩來也說:如果美帝將北朝鮮壓下去,則對和平不利,其氣焰就會高漲起來。要爭取勝利,一定要加上中國的因素,中國的因素加上去後,可能引起國際上的變化。我們不能不有此遠大設想。

這兩位領袖的話,被後來的實際一一證實。

7月初,毛澤東和周恩來又坐在一起。毛澤東口頭時常掛著一句話叫“預防不測”。為此,他委托周恩來召開了兩次國防會議,並做出最新部署:軍委戰略預備隊的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和四十二軍,計26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由粟裕任司令兼政委,蕭勁光任副司令,蕭華任副政委。

同樣,富有戰爭經驗的周恩來也不相信朝鮮的“速勝”。有一天,他正審閱著外交部致聯合國的一份電文,忽然放下手中的紅藍鉛筆,很認真地詢問起身邊的幾位外交官:“你們看戰爭會在8月結束嗎?”

外交官們對周恩來的問話一般不敢輕易作答,他們都知道周恩來最討厭無知妄說,隨意猜測,或是含糊不清。他們互相看看,又把目光一齊轉向周恩來。他們的經驗是:妄說不如恭聽。這次周恩來偏偏不作答,又側身盯著兼任中央軍委作戰局副局長的雷英夫,這位被毛主席稱為“洛陽才子”的軍事高參,自朝鮮戰事以來,每天都要去總理那裏彙報,有時一天要彙報三四次。周恩來問道:

“你們有什麼看法?”

雷英夫稍一思考,說:“我們覺得還是謹慎一些好,因為不殲滅敵人的主力,僅以得地多少,是很難判斷勝負的。隻有把敵人打得動彈不得,才敢言勝利二字。”

周恩來又坐回他的辦公桌,繼續思考,提醒大家:“這個戰爭將是長久和複雜的,我們寧可把情況估計得複雜一些。”

8月23日,雷英夫和總參作戰室及其他部門的同誌們在中南海居仁堂開會研討戰局。他讓大家暢所欲言,展開模擬對抗。爭來爭去,最後大家的意見比較接近了,歸納出6條理由,判斷美軍下一步一定要搞登陸作戰,可能性、威脅性最大的就是仁川。當晚,雷英夫趕到西花廳,向周恩來當麵陳述了這6點理由。

(見《統帥部參謀的追懷》)周恩來一聽,濃眉一聳:“這可是個大事,是戰略性的大問題。”他又詳細問了一些情況,拿起電話就向毛澤東報告,毛澤東讓他們來當麵談一談。

已是23日午夜,周恩來的轎車緩緩停在了豐澤園門口。雷英夫腋下夾著厚厚的材料,隨同周恩來走進菊香書屋。毛澤東正靠在沙發上看書,向客人打過招呼後,開始聽取雷英夫的意見。雷英夫打開軍事地圖,說明朝鮮戰爭上作戰雙方的態勢。他列舉了6個疑點,認為現在朝鮮人民軍已成疲勞之師,而慣用兩棲登陸作戰的美軍,很可能要發動大規模的登陸戰,朝鮮人民軍將陷於被動。毛澤東用心地聽著雷英夫的講解,不時點點頭。

毛澤東又問了許多問題,包括麥克阿瑟這個人的性格怎麼樣。雷英夫根據外電報道,說這個人是個倔老頭兒,他下的決心誰也不能改變,另外他還是個好戰分子。毛澤東聽到這裏,興致頗濃,幽默地說:“好!好!他越倔越好,越好戰越好,驕兵必敗!”

周恩來說起一件事:“一位蘇聯軍事代表對我說,要不了幾天,一下子就可以把美國人和李承晚搞掉,朝鮮很快就會統一。我同他說,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他說,美國人在日本的軍隊還沒動呢,它不敢動,動也不行。”周恩來不相信這種論調,“什麼事情還是有備無患的好。”

毛澤東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不要什麼都認為美國如何如何,美國人沒啥了不起,我們作戰部的小參謀也可以大有作為。這也是對少數犯‘恐美症’的人的最有力的教育。”

不是毛澤東好戰,而是人家打到了家門口

如同一個新生嬰兒的周歲生日一樣,1950年10月1日,共和國的人民與她的領袖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禮炮、鮮花、賀電和天空放飛的鴿子,交織成一派和平景象。然而,就在這一天,毛澤東主席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朝鮮外務相樸憲永帶來了金日成首相的親筆信。樸憲永一到北京,就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求援,並把金日成的信交給毛澤東。毛澤東看著信,眉頭漸漸鎖緊,長歎一口粗氣。信的語氣急迫,並透出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