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降清始末(10)(1 / 1)

顯然,不論遼督或吳三桂,都沒有能夠提供確鑿的材料,說明洪承疇的死難。崇禎帝還是下令賜祭,建立祠堂,準備隆重奠祭。據《通鑒輯覽》記載:

傳承疇已死,帝驚悼甚,詔設壇都城,賜承疇祭十六,民仰六。尋命建祠都城外,承疇、民仰並列,將親臨奠,已聞承疇降,乃止。

有的書裏,還具體說出崇禎帝為洪承疇所建祠的地點,就是後來正陽門東月城的觀音大士廟。崇禎時下令修建的,專為“祀經略洪承疇”,後知洪承疇降清,“改祠大士焉”③。

洪承疇畢竟是明之重臣,而且明王朝是個漢族人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滿洲貴族建立的王朝,洪承疇降清,若以曆代改朝換代,新王朝接納舊王朝有作為的大臣擔任重要職務,本是司空見慣的事。唯獨少數民族為最高統治者的政權,在初建時,漢臣降之,殊為大不可原諒之舉。洪承疇降清,後又成為清初開國功臣,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因此,一些明朝遺臣遺老對洪承疇多加譴責,並編造了許多責備洪承疇的言論。如明遺民張怡在《諛聞續筆》中說:

洪仆走京師,上書言承疇殉難始末甚詳。先帝震悼痛哭,贈恤有加,命設壇朝天宮前,將親祭,以示激勵。有台臣言其家人偏詞,恐不足信?姑緩以待確報。而熟知承疇竟不死?大負先帝意。

另一個明朝遺民李介立在《天香閣隨筆》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稱清軍將洪承疇抓去,承疇的愛將曹變蛟跟從他到淩河,對洪承疇說:“可以死矣。”洪承疇沒有死,曹變蛟就自己扼吭而死。這當然是為了頌揚被清軍殺害的曹變蛟,貶斥洪承疇貪生怕死。其實,清軍俘獲洪承疇之後,就決定將他送到沈陽,未必還和曹變蛟關押在一起。事實上,曹變蛟、丘民仰等明將,因拒絕投降,都被清軍殺害了;而洪承疇同樣也拒絕投降,清軍卻不殺他,將他押往沈陽。所謂曹變蛟勸洪承疇死,洪承疇不死,顯然未必是事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