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主張平均地權,他說:“令人民自己報告地價,政府隻定兩種條件,一是照原報的價抽稅,一是照價由政府收買。友情提示這本第一更新站,百度請搜索這個辦法,可使人人不敢欺蒙政府,不敢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效用是很妙的。因為人民以少報多,原意是希望政府去買那塊地皮,假設政府不買,要照原報之價去抽稅,豈不受重稅之損失嗎?至於以多報少,固然可以減輕稅銀,假若政府要照原價收買,豈不是因為減稅,反致虧本嗎?地主知道了這種利害,想來想去,都有危險,結果隻有報一個折中的實價,法則之善,是再無有複加的。”(見《孫中山演說集》第一編《三民主義》)他這個辦法,即是暗中運用力學原理。地價報多報少,可以自由,這是離心力,但是報多報少,都怕受損失,暗中有一種強製力,即是向心力,兩力平衡,就成為折中之價了。孫中山講民權主義曾說:“機器之發動,全靠活塞,從前的活塞,隻能推過去,不能推回來,必用一個小孩子,去把它拉轉來,後來經一個懶孩子的發明,逐漸改良,就成了今日來往自如的活塞,推過去了之後,又可以自動地拉回來。”這是由於從前的機器隻有推出去的離心力,沒得拉回來的向心力,後來經懶孩子的發明,把二力配置停勻,機器就自能運動不已,不需派人拉動了。外國對於地價一層,設專官辦理,不時還要發生訴訟之事,就像從前的活塞要派小孩子拉動一樣,偶爾管理不周,機器就會發生毛病,這是由於此種製度,未把二力配置停勻之故。孫中山定地價的法子,內部藏有自由和強製兩個力量,這兩個力量是平衡的,所以不需派人去監督,人民自然不會報多報少,真是妙極了,非怪他自己稱讚道:“法則之善,無有複加。更以孫中山之考試製言之,中國施行考試製的時候,士子願考與否,聽其自由,這是離力,考上了有種種榮譽,使人歆(xin)羨,又具有引力,二力是平衡的,所以那個時候的士子,政府不消派人去監督他,他自己會三更燈火五更雞,發憤用功。現在的學生,若非教職員督課嚴密,學生就不會用功,就像從前機器中的活塞,要派一個小孩子去拉動一般。現在各省設教育廳,設省視學,各縣設教育局,設縣視學,各校又設校長和管理員,督促不可謂不嚴,而教育之窳(yu)敗也如故,學生之嬉惰也如故,其所以然之理,也就可以想見了。孫中山把考試製采入五權憲法,厘定各種考試製度,以救選舉製度之窮,可算特識。
綜上所述,可知孫中山主義,純是基於宇宙自然之理,其觀察人性,絕未落性善性惡窠臼,我們用物理學的眼光去,他的主張,無一不循力學公例而行,無一不合科學原理。
世界進化之軌道?
我的主張,可以二語括之曰:“對內調和,對外奮鬥。”現在列強以不平等待我,故當取奮鬥主義,等到他們以平等待我了,對外即改取調和主義。我們此時唯一的辦法,在首先調和內部,必須內部調和,才能向外奮鬥,能夠向外奮鬥,內部才能調和,二者是互相關聯的,但是根本上調和的方法,尤在使全國人思想一致,要想使全國人思想一致,非先把各種學說調和一致不能成功。
大凡一國之中,每一製度俱與其他製度有連帶關係,我們試把古今中外會通視之,即知每一時期的製度都有共通的性質,都與那個時期的情形相適應,猶之冬寒夏暑一般,每一時期的飲食衣服,俱與那個時期氣候相適應。我們如想改革社會,應當先把世界進化之趨勢審察清楚,—切設施才不至違背潮流。前一章,人性善惡之研究,是置身在斯密士和孫中山學說之內部,搜尋它的立足點,這一章,是站在他們學說之外部,鳥瞰世界之趨勢。譬如,疏導河流者,必須站在河側高山之上,縱覽山川形勢,與夫河流方向,才知道何處該疏漏,何處該築堤。茲將我所研究者,拉拉雜雜地寫它出來。我這種研究,有無錯誤,還望閱者諸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