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文字,有一種習慣,心中有一種感想,即寫一段,零零碎碎,積了許多段,才把它補綴起來,成了一篇文字。此次所發表者,是把許多小段,就其意義相屬者,放在一處,再視其內容,冠以篇名。因此成了四篇文字:()老子與程明道(程顥);(2)宋學與蜀學;(3)宋儒之道統;(4)中西文化之融合。總題之曰:《中國學術之趨勢》。
寫文字是發表心中感想,心中如何想,即當如何寫,如果立出題目,來作文字,等於入場應試,心中受了題之拘束,所有感想,不能盡情寫出,又因題義未盡,不得不勉強湊補,於是寫出來的,乃是題中之文,不是心中之文。我發表這本,本想出以隨筆體裁,許多朋友說不對,才標出大題目、小題目,我覺得作題目,比作文章更難,文章是我心中所有,題目是我心中所無,此雖名《中國學術之趨勢》,而內容則非常的簡陋,對於題義,發揮未及十分之一,這是很抱歉的。
我寫文字,隻求把心中感想表達出,即算完事。許多應當參考的,也未參考,許多議論,自知是一偏之見,仍把它寫出來。是心中有了這種疑團,特發表出來,請閱讀賜教,如蒙指駁,自當敬謹受教,不敢答辯,指駁越嚴,我越是感謝。
民國二十五年七月二日,李宗吾,於成都
老子與諸教之關係?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皆出於老子。我們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
中國學術分三大時期
《老子》一,當分兩部分,他說致虛守靜、歸根複命一類話,是出世法。莊列關尹諸人,是走的這條路。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一類話,是世間法。孔子以仁治國、墨子以愛治國、申韓以法治國等,皆是以正治國。
我國學術最發達有兩個時期,第一是周秦諸子,第二是趙宋諸儒。這兩個時期的學術,都有創造性。漢魏晉南北隋唐五代,是承襲周秦時代之學術而加以研究,元明是承襲趙宋時代之學術而加以研究,清朝是承襲漢宋時代之學術而加以研究,俱缺乏創造性。周秦是中國學術獨立發達時期,趙宋是中國學術和印度學術融合時期。周秦諸子,一般人都認孔子為代表,殊不知孔子不足以代表,要老子才足以代表。趙宋諸儒,一般人都認朱子為代表,殊不知朱子不足以代表,要程明道才足以代表。
《老子》一,當分兩部分,他說致虛守靜、歸根複命一類話,是出世法,莊列關尹諸人,是走的這條路。他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一類話,是世間法,孔子以仁治國、墨子以愛治國、申韓以法治國等,皆是以正治國。在吳司馬稷苴(ju),是以奇用兵,這都是走的世間法這條路。《老子》一,是把世間法和出世法,一以貫之,兩無偏重。所以提出老子,可以總括周秦學術的全體。
漢明帝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愈傳愈盛,與中國固有的學術成為兩大派,相推相蕩,到了程明道出來,把二者融合為一,是為宋明之理學,名為儒家,實是中國和印度兩方學術融合而成的新學說。程明道的學說出來後,跟著就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程伊川(程頤)和朱子(朱熹),一派是陸象山(陸九淵)和王陽明(王守仁)。所以宋學,要以程明道為代表,朱子不足以代表。
從周秦至今,可分為三個時期。周秦諸子,為中國學術獨立發達時期,趙宋諸儒,為中國學術印度學術融合時期。現在已經入第三時期了。世界大通,天涯比鄰,中國印度西洋三方學說,相推相蕩,依天然的趨勢去,這三者又該融合為一。故第三時期,為中西印三方學說融合時期。學術之進化,其軌道曆曆可循,知道從前中印兩方學術融合,出以某種方式,即知將來中西印三方學術融合,當出以某種方式,我們用鳥瞰法,升在空中,如河流入海,就可把學術上的大趨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