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之意義
老子所說的無為,是順其自然、我無容心的意思。當為的就為,當不為的就不為,如果當為的不為,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這叫做有為,算不得無為。
老子的“無為”,許多人都誤解了。《老子》一,是有為,不是無為。他以為要想有為,當從無為下手,所以說“無為則無不為”。他的,大概每句中,上半句是無為,下半句是有為。例如,“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要想勇當從慈做起走。要想廣,當從儉做起走。要想成器長,當從不敢為天下先做起走。慈與儉,不敢為天下先,是無為;能勇,能廣,能成器長,即是有為。老子洞明盈虛消長之理,陰陽動靜,互相為根,凡事當從相反方麵下手,如作文欲抑先揚,欲揚先抑,寫字欲左先右,欲右先左一般。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為,我好靜,我無事,我無欲,我無為;能使民化民正,能使民富民樸,是有為。“弱勝強,柔勝剛。”弱柔是無為,勝強勝剛,是有為。老子中,這類話很多,都是“無為則無不為”的實證。
老子所說的無為,是順其自然,我無容心的意思。當為的就為,當不為的就不為,如果當為的不為,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這叫做有為,算不得無為。王弼注老子,就是這種見解。他注《老子》二十七章說道:“須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注二十九章說道:“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可算得了老子的真諦。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韓非本作恃,按作輔義較長)。即是《陰符經》所說:“聖人知自然之不可違,因而製之。”(現在的《陰符經》,雖是偽,但說的道理不錯。)也即是《易經》所說:“裁成天地之體,輔相天地之宜。”曹參為相,日飲醇酒,諸事不為,隻可謂之“不輔萬物之自然”,“不裁成天地之道,不輔相天地之宜”,“知自然之不可違,因而不製之”。黃老之道,豈是這樣嗎?老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把宇宙事事物物的來龍去脈,得清清楚楚的,事未發動,或才發動,就把它弄好了。猶如船上掌舵的人,把水路得十分清楚,隻須輕輕地把舵一搬,那船就平平穩穩地下去了,這叫做無為。即是所謂,“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何嚐是曹參那種辦法呢?文景行黃老,隻是得點皮毛,於“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等工作,未免缺乏,所以不無流弊。但政治之修明,已成為三代下第一,黃老之道之大,也可想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