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仿佛對這仗義出手的青年特別欣賞,說起話來亦格外興奮,滔滔不絕道:“自戰國邇來,七雄並立,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使用吳起,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便是商鞅變法,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百餘年中,秦國國力日益強盛!
“在軍事製度方麵按郡縣征兵,完善軍隊體製,提高戰鬥力,士卒勇猛,輕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經常失利的戰略,采用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吞食並鞏固其占領地區.”
“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攻占韓國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設置太原,上黨,三川三郡,正是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豺,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郗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力遠勝其它六國.”
“而六國長期戰爭實力消耗,麵對強秦的威脅,六國時而“合眾弱以抗一強”,時而“持一強以攻眾弱”,無法形成穩定統一的抗秦力量,相反給秦國各個擊破的可乘之機,唉!亡國之民,不言也罷……”
趙無由沒想到一個經商之人竟對曆史和政治分析如此透徹,自己隻是從大學期間沒少泡在圖書館裏翻閱古典史書,這才對國史有所了解,談不上多專業,但這些戰國曆史事件還是知道的,此時以現代人的思想,覺得他的論據和論點很有道理,暗讚這中年男子見識倒也廣博.
郭敬頓了頓,轉望趙無由,似在試探對方學問,微笑道:“劉公子,如何又看待大秦一統呢?”
趙無由迎上對方的目光,發覺這郭敬笑中含著試探意味,心想若不露一手,倒讓他小覷了,當下嘴角抿起一絲笑意,氣宇軒昂道:“大秦之所以統一六國,除了秦孝公以來奠定的基礎外,在於秦國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期間,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給戰爭.”
“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先滅點比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楚滅魏,解除了北方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的確乃高明之舉.”
“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戰況,而不是完全教條地按“先去韓以恐諸侯”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製勝!”
“相反東方六國方麵勢力弱小,在戰略上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阻擋不住秦國鐵騎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相繼被秦國滅亡.”
郭敬聽後渾身一震,目光有些異樣地望著他,自己適才所講的不過是表麵的論述,而身前的青年竟能分析入微,一針見血地點中秦國策略的要害,將秦王政的高瞻遠矚剖析得如此精辟,心忖此子不但身手矯健,學問也是大有見地,他日必非池中之物.
他凝視趙無由半晌,方接口道:“不錯,早在秦軍攻取燕都之時,秦國已把進攻的目標轉向楚國,當時秦王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攻打楚國,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軍順利,在平輿和寢擊敗楚軍,進兵到城父.”
“項燕將軍率領楚軍反擊在城父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回國,翌年秦王政再拜王剪為將,命他率軍六十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相遇,王剪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隻好率軍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