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賈平凹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樹舍燦爛夏花,得華實秋果;鳴蟬舍棄外殼,得自由高歌;壁虎臨危棄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蛛舍命求愛,得繁衍生息;溪流舍棄自我,得以彙入江海;鳳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人舍墨守成規,得別具一格;舍人雲亦雲,得獨辟蹊徑。隻有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夠將自己的人生經營得有聲有色,擁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從而活得精彩,活得快樂。
泰戈爾說:當鳥翼係上了黃金,就再也飛不遠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是愈得愈少,愈舍愈多。舍得是一種境界,不計付出,舍己為人,體現出了胸懷寬廣的做人高度;舍得是一種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體現出了明朗大氣的做事風格;舍得是一種心態,有取有棄,低調淡泊,體現出了坦蕩灑脫的人生追求。學會取舍的智慧,懂得進退的真諦,就能夠享受美好的人生!
第三節 成大事也不舍棄小節
元代的高明在他的《琵琶記·高堂稱壽》中寫道,“人生須要忠孝兩全,方是個丈夫”。自古以來,能夠稱得上“丈夫”的人並不是很多,因為自古忠孝難兩全。如果選擇了為國盡忠,就要為國家服兵役、服徭役,要離家遠行,最後的結果還有可能是“馬革裹屍”,客死他鄉,那麼就很難顧忌家庭為父母盡孝;如果選擇了家庭,那麼就要守在父母妻兒的身邊,特別是有父母健在的,古人講究的是,父母在,不遠遊,以便更好地照顧和贍養父母,那麼就很難為國盡忠,人們總是分身乏術。
花木蘭則是個例外,她是真正能夠配得上“大丈夫”這個稱謂的,因為她做到了為國盡忠的大事之外,又做到了兼濟家庭。花木蘭本來隻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子,在她替父從軍踏上戰場之前,她是家中孝順的女兒,在家安心地侍奉父母。後來,戰爭來臨,花木蘭替父從軍,也是用心良苦,她征戰沙場,功成名就之時,懂得急流勇退,推卻一切賞賜,隻想早日回家,好好地侍奉父母。花木蘭的一言一行,早已把家、國、天下融為了一體。在她的眼裏,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就像成龍那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等到花木蘭沙場點兵之時,家國忠孝兩不舍。
在花木蘭看來,對國家盡忠和對家庭盡孝兩者不對立也不矛盾,兩者就像是一座橋的兩端,雖然支點不同,但是撐起的是同一座橋,是為了同一個目的。
元朝的時候,屯城村的鄭家是一個將軍門第,素有“三代武將,父子國公”的美譽。老祖公為鄭皋,其子為潞國公鄭鼎,其孫為澤國公鄭製宜。高大雄偉的鄭府大門的門梁上橫掛著一幅巨大的匾額,上麵書寫著“兩世平章”四個金光閃光的大字,下麵還寫著幾行小字,“老祖公平暴安邦,眾所周知;潞國公為民除害,有口皆碑;澤國公忠孝兩全,傳之不衰”。
澤國公鄭製宜,自小便知書達理,少年時期便老成練達,文章和才思都出類拔萃,武功更是非常厲害。鄭製宜一開始先是繼承了父親潞國公鄭鼎的職責,負責鎮守鄂州,他做事情精明果斷,治理軍隊非常有章法。鄭製宜對待部將時,不管是蒙古族的,還是漢族的,都是同樣地看重;對待士兵,不管是蒙古族的,還是漢族的,都是一視同仁;對待老百姓,也是不管是蒙古族的,還是漢族的,都同等地對待。鄭製宜以禮教化百姓,以德感動大家,所以他鎮守鄂州時,鄂州城裏的蒙古族和漢族非常團結,也非常融洽,大家攻守進退都是一心一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