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貴源於心靈。高貴的女人,是當沉迷其中的時候便沉迷其中,當及時抽身的時候便及時抽身的聰慧灑脫的女人;高貴的女人,是工作的時候勤勤懇懇,但是又知道忙裏偷閑的女人;高貴的女人,是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空間,又不斷地淘洗掉贅冗雜瑣、隻留下精粹的女人;高貴的女人,是那種在擔當責任的時候遊刃有餘,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充滿活力的女人。
著名演員趙雅芝就是一個高貴又清新的女人。雖然在影視劇中,趙雅芝偶爾也會扮演一些小家碧玉的悲情女子角色,但是,這一切都掩飾不住她身上的那一份高貴又典雅的風韻。即便在熒幕上塑造的是一個淪落風塵的女子,趙雅芝的扮相也總是會讓人感覺有一種讓人敬重、恬靜從容的樣子,這就是因為她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在舉手投足間無意的流露。
同樣,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也是一個高貴的女人,她的身上有著一份不同於常人的高貴氣質。王光美出身名門,她的父親王槐青在辛亥革命前曾到日本的早稻田大學留學,在民國初年還曾經擔任過代理北洋政府農商部總長,並且參加過1919年的巴黎和會以及1921年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王光美的得名,便是因為父親王槐青在美國華盛頓參加九國會議的時候,得知喜得千金後取的名字。
劉少奇和王光美結識於解放戰爭期間,兩個人結婚之後,王光美一直用自己善良的愛心細心地嗬護著家中幾個幼小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
“文革”期間,王光美作為一個大戶人家的大家閨秀,本來是有機會遠離這一場政治爭鬥的旋渦,到國外去過一種平靜的生活。但是,王光美沒有這樣做,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了下來,選擇了留在丈夫劉少奇身邊,這時候的王光美,骨子裏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撼人心魄的大義凜然和堅決決絕。
在“文革”期間,王光美和丈夫劉少奇一起被批鬥,一起被關牛棚,一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那一段艱難歲月裏,王光美給了劉少奇最大的安慰和溫暖。1978年12月,王光美與孩子們又重新聚集到了一起,並且鼓勵孩子們要繼續堅強地好好生活下去。這時候的王光美給了孩子們最堅強的依偎和最強大的溫暖,這是來自一位偉大的母親的隱忍和堅強,孩子們從王光美的身上重新找到了希望,重新看到了光明,也重新看到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1980年,劉少奇得到徹底平反,王光美捧著丈夫的骨灰盒,欲哭無淚,隻是把臉緊緊地貼在骨灰盒上。後來,調查人員找到了王光美,想要向王光美了解“文革”期間有哪些人迫害過劉少奇、王光美以及孩子們。當調查人員說明來意後的那一刻,房間裏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王光美的臉上隻有平靜和淡定,她的目光慢慢地投向窗外,她緩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後,把目光慢慢地轉到了調查人員的身上,然後淡淡地說道,事情都已經過去了,你們就不要再調查了。如果你們再繼續調查下去的話,他們的家庭也都將會受到傷害。
王光美淡淡的一句話,卻好像是平地一聲驚雷,讓調查人員深深地震驚了,也深深地感動了。一時間,每個人的眼睛裏都淚水湧動,大家無語凝噎。以往所有的記恨,現在在王光美的心裏,都已經是雲淡風輕了,那些記恨就好像是天空中的那一抹彩雲,隨著一陣清風吹過,慢慢地飄散開來,一去不再複返了。而留在王光美心底的,卻是人世間最寶貴、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溫暖和愛。王光美把這些人世間最美好、最寶貴的東西深深地銘記在了自己的心裏,這一切讓她看上去是那樣的高貴。這種高貴,是人格的升華,是那樣的博大和深遠。人性中那些特別優秀的品質在王光美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也深深地打動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
漫漫塵世間,會有一些人、一些事,給我們帶來了某一種傷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傷痛,甚至是刻骨銘心的記恨。當鬥轉星移、時過境遷,如果我們學會不再記恨、不再計較,而是把這一切全部都化作天上的一片彩雲,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懦弱或者是膽怯,而是因為我們足夠堅強和勇敢,因為我們足夠高貴。能夠讓自己永遠都帶著一顆對社會、對人生、對生命,以一種感恩的心溫暖地前行,這種人就是人世間最高貴的人,就像王光美那樣,曆經十幾載的風雨磨難,但是這都沒有削去她那與生俱來的高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