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致富的起點是花錢(3)(1 / 2)

“金融危機”,一個令不少人談虎色變的話題。由此衍生的就業危機、薪資危機、消費危機、還貸危機,在沸沸揚揚的傳言和真真假假的現實中,流傳和上演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捂緊錢袋子過起拮據生活,“怎樣省錢”

成為媒體和眾人熱衷的新議題。

“省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門生活學問。許多人也許並不屑於“省錢”,認為這種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小事有失風度,或將“省錢”等同於“摳門’’和“一毛不拔”。但學會“省錢”,其實也是學會過日子,在經濟並不景氣的背景下,學會“省錢”更有其現實意義,或許它就能幫不少人度過“經濟寒冬”。

香港拍過一部電影《慳錢家族》,裏麵的曾誌偉、楊幹婢為省錢跑到公廁洗澡,去商場試吃免費食品……在他們略帶誇張的表演下,那些慳錢行為看起來很搞笑,同時又讓人覺得辛酸。好在,那隻是一場為了贏得電視台大獎的“慳錢”遊戲,4天就結束了。

就我們自身而言,那些招數實在不值得借鑒,一是不具備“可持續性”,因為過日子畢竟不同於遊戲,天天去公廁洗澡或吃免費食品,實在不可行;二來,如果生活因為省錢而“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讓人汗顏。

其實,省錢並不是讓人變成一個守財奴,錙銖必較,一毛不拔,要知道葛朗台是永遠不會快樂的。高明的省錢人,應該是該花的絕不吝嗇,該省的絕不浪費,用理性、科學的方法去省錢,比如在網上以極低的價格淘得一套漂亮的床品,走遍全市竟然都找不到類似的花色,那種暗爽或開懷,就是省錢帶來的最大附加值了。

省錢並不是艱苦年代的事情,就算是經濟條件很好的家庭,父母也有必要教給孩子省錢的方法。

案例一:徐媽媽認為自己始終沒有教會孩子理財。“兒子有多少花多少,我發現他拿錢買了遊戲卡、充值幣。我要沒收他的錢,他很生氣,他說‘會花錢才會掙錢’。”

案例二:雷媽媽倒是教給孩子省錢,結果發現孩子會算計得有點過分。

一天下班,雷女士忘了給孩子買早點,就去麥當勞買了個漢堡給孩子做早餐。她告訴孩子:“這個漢堡11塊錢,如果買包子才花2塊錢,這個漢堡相當於5天的早餐錢。”結果孩子說:“昨天老師讓我報名參加美術比賽,報名費10塊錢,我想這些可以買5天的早餐呢,就沒報名。“

看來,對孩子的省錢教育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要把省錢秘籍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做購物高手。以下歸納幾種省錢方法介紹給家長:

一、憑借網絡省錢

“網上團購”是最鋒利的省錢利器。“想讓價格再便宜些,就去網上團購!”如今,很多消費者看上某樣東西,並不急著出手,要麼在網上到處尋覓,有沒有“誌同道合”者;要麼幹脆自己組織一個團,帶領一幫人馬去殺價。通過網絡團購,往往能節省20%甚至更多的費用,最適合大宗商品如房屋、裝修材料、汽車家電的采購。

對個性化消費來說,網絡也提供了省錢的捷徑。如購買服裝、化妝品、書籍等,到傳統的商場書店去購買,價格往往要貴很多,而且很折騰人。

而通過淘寶、當當等網站,往往能以傳統商場、書店一半甚至更便宜的價格買到相同的商品,從而節省不小的開支。

此外,網絡還提供了一個省錢的娛樂平台。去電影院看場電影,加上零食和來回車費,兩個人的花費動輒超過200元。而在網上看,盡管視覺聽覺效果差了點,但可以隨心所欲,關鍵的是幾乎可以“零成本”。幹好萬好,不如省錢好!

二、巧利用省錢

像和田裕紀這樣的“省錢大師”,現在儼然成了“明星”。這個35歲的東京主婦,把身體力行的各種省錢絕招貼到了博客上。結果她的博客點擊率不斷攀升。和田把洗澡水省下來洗衣服擦浴室;仔細記錄家裏每樣電器的耗電量而且每月跟蹤,出門時家裏多數地方是沒電的,除了冰箱等不能關,她會將別的電源通通切斷;甚至橘子皮都不直接扔掉,而是擦過皮鞋再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