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漢書》、《三國誌》、《後漢書》:由文而史回歸的契機(3)(1 / 3)

《三國誌》著重記錄史實,少虛構而多真實,以嚴謹和係統的態度向後人展示了一幅群雄逐鹿鬥智鬥勇的曆史全景畫,亦兼顧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發展,將曆史不著痕跡地融入故事情節的發展中,以較中立的態度描繪了三國亂世的廣闊戰場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成為後世文學作品敷衍故事的上佳題材。

2.簡明扼要、疏而不漏的史學名著:《後漢書》

在向純史學轉變的過程中,有著突出表現的還有《後漢書》(圖5-29)。

《後漢書》,顧名思義,是針對班固的《漢書》而言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後漢書》,是南朝劉宋時的範曄和晉朝的司馬彪合著而成的,它記載了從劉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實,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和八誌,其中,範曄寫了本紀和列傳部分,司馬彪寫的是八誌。

範曄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他是世家大族的庶子,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但也深深體味了世態的炎涼。他曾做過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後升任尚書吏部郎。由於憤世嫉俗、性格異端,觸犯了劉義康,被貶官而從此受到壓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開始發奮著書,但原計劃《後漢書》中的十誌還沒有寫完,就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的鬥爭中,在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被殺害,年僅四十八歲。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從小好學,博覽群書,著有《續漢書》,但範曄的《後漢書》一出世,他的《續漢書》就逐漸被淘汰,南朝梁人劉昭為《後漢書》作注時,選取《續漢書》中的八誌補入範書,八誌才得以保留下來。

在範曄撰寫《後漢書》以前,就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華嶠的《後漢書》、謝沈的《後漢書》、袁山鬆的《後漢書》、薛瑩的《後漢記》、張瑩的《後漢南記》、張璠的《後漢記》和袁宏的《後漢記》在流傳,這些書為範曄的著述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有益的啟示。有了前人的成就,範曄便以這些後漢書為藍本,博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寫成了《後漢書》。由於範曄的著作敘事簡明扼要,內容全麵,成就超過了前人,而前人的著作又相繼散失,於是範書就成為研究東漢史最主要的史籍。

在《後漢書》的著述體例上,範曄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本紀方麵,它不采用《漢書》的一帝一紀製,而是向《史記》學習,像《秦始皇本紀》後麵附有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傳一樣,把在位時間短、事跡又不多的殤、衝、質三位皇帝附在其他帝紀的後麵,這樣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另外,與《史記》、《漢書》將皇後列入《外戚傳》(呂後除外)不同,《後漢書》專門為皇後寫了本紀,開皇後從傳入紀的先例。這樣的改動,反映出東漢一代皇後在政治地位上的日益強化,正好符合東漢六個皇後臨朝稱製的史實。

憑著對社會的更進一步的剖析與理解,在《漢書》以外,他還創立了宦官、黨錮、文苑、獨行、逸民、方術、列女七篇類傳,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東漢的政治、學術、文化和社會風氣。其中《列女傳》,不拘於三綱五常的界限,記載了才行優秀的婦女,如博識多學的女史學家班昭、才華出眾的女詩人蔡琰、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等。為列女立傳,最早始於西漢的劉向,範曄在劉向的啟發下寫了《列女傳》,打破了以往史書中受正統思想影響而不為女性(除皇族女性外)立傳的禁例,開創了為婦女立傳的先河,顯示了範曄的良史才識。他有司馬遷的膽識,絕不是班固等人所能比擬的。後世著史者有的也承襲了《列女傳》的體例,但將內容改為“烈女節婦”傳,從編撰思想來說,比範曄要遜色很多。